杨六郎最终的结局为什么会郁郁而终?真相是什么
- 本名:杨延昭
- 别名:杨延朗、杨六郎
- 所处时代:北宋
- 出生地:并州太原
- 出生日期:958年
- 逝世日期:1014年
- 主要成就:镇守边庭,多次打败辽兵进攻
- 官职:保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
- 民族:汉族
- 职业:将领
杨六郎最终的结局为什么会郁郁而终下面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辽统和十七年(999年)九月,辽廷趁宋廷真宗新立、国内外矛盾加剧之机,发兵南侵。辽圣宗(972—1031年)与母亲萧太后亲自出征,圣宗的弟弟耶律隆庆率精骑为先锋,兵锋直指定州。
为了御敌,宋廷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傅潜率步骑8万人屯于定州,先锋田绍斌、石普等统军戌守在保州。得知辽人入侵,二人与知保州杨嗣商议,要对来犯之敌予以迎头痛击。石普与杨嗣率军迎敌,早上出发,晚上仍没有归来。田绍斌担心他们遭遇不测,急忙领军驰援。果然,石普与杨嗣所部被辽军困于廉凉河。田绍斌率军及时赶到,两军合兵一处奋勇杀敌最终击败辽军,歼敌2000余人,缴获战马500余匹。
辽兵受挫后,转而攻击杨延昭负责防守的遂城。遂城遗址位于今河北徐水县治安肃镇西北10公里的遂城镇,正方形,残垣至今仍有2300余米。高参差有1.5~10米,城墙厚2~2.5米。考古人员发现,遂城的形制比较特殊,在宋边防城寨中可谓孤例,城垣外围设有护城河、护城堤三重。遂城虽然小,但城防设施较其他大城更为完备,这可能是与杨延昭久处边关,对辽作战经验丰富有关。
辽军本以为遂州“城小无备”,此次攻击唾手可得,哪知却碰了钉子。杨延昭初到保州,就修筑了高台专门侦察辽军动静。辽军一出现在遂州城郊野,宋军就知道了。
辽军逼近遂城时,城里守军严阵以待,保持静默。等到辽军大部进入宋军弓弩砲石的射程后,杨延昭一声令下,宋军万箭齐发,砲石呼啸着从天而降,辽军顿时死伤无数。在短暂的慌乱后,重新组织人马攻城。
由于杨延昭守御有方,辽军围困数天也无法攻克遂城。眼见遂城岿然不动,辽太后萧绰(953—1009年)亲自擂鼓督战。辽军士气大振,呐喊着冲杀,向遂城发起了一波接一波的攻势,遂城如滔天浊浪中的小舟。
杨延昭手下部众仅有2000名禁军,见情势危急,他立即调集城中所有丁壮登城帮助守城。宋廷主要有禁兵、厢兵、乡兵、蕃兵四种兵,蕃兵多设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宋辽边境上主要是禁兵、厢兵、乡兵。禁兵主要负责作战,厢兵和乡兵主要负责杂役与地方治安。
与其他地方的乡兵截然不同,保州地区的乡兵又名“强壮”。河北处于边防前线,燕赵人民见惯了杀伐,男女老少剽悍尚武,乡兵的作战力丝毫不逊于正规军禁兵。对辽作战既是卫国,也是保家,他们都明白城破后会玉石俱焚。因此,在杨延昭的指挥下,奋不顾身投入战斗。一时间,城内城外喊杀声震天,箭如飞蝗。由于遂城军民一心、众志成城,辽军始终无法突破宋军城防。
辽军伤亡惨重,加上天色已黑,只好暂时收兵。
趁此良机,宋军立即抢修城防。恰好气温突降,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杨延昭灵机一动,令士兵“汲水灌城上”。
第二天,辽军又来攻城,发现本已千疮百孔的遂州城变成了一座坚实的冰城,阳光下发着夺目的凛凛寒光。辽军的云梯根本无法搭在光滑的城墙上,砲石打在城墙上最多也就是留下一个白点。辽军如狗咬刺猬——无处下嘴,只好撤围而去。
辽兵离开遂城继续南下,攻陷了狼山寨(今河北徐水西),然后引兵转略宁边军(今河北蠡县),突入祁(今河北安国)、赵(今河北赵县)纵兵大掠。河北民众极为慌恐,纷纷携男挈女逃离家园,争相躲入城郭避难,定州到镇州的道路中断一个多月。
当时,辽军铁骑在河北大地猖獗,华北平原州县不是陷落就是弃守,而杨延昭驻守的遂城与魏能驻守的梁门(今河北徐水)能够力保不失,时人誉之为“铜梁门、铁遂城”。
辽人退军后,杨延昭因守遂城有功,封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刺史。咸平三年,杨延昭入奏边事,真宗高兴,指着他对身边的众王说:“这就是杨延昭,他的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复有父风,深可嘉也’。”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杨延昭在遂城的优异表现,再次勾起了朝堂大臣对杨业的追忆。名臣钱若水借言边事的机会,上表章请“申明军法”,斩杀临阵不用命的将领,同时提议升杨延昭与杨嗣等几人的官职。当时,杨延昭与杨嗣都担任缘边巡检使。他俩作战勇猛,不相上下,素为辽人畏服,故此并称为“二杨”。杨延昭部属虽然仅有数千,但在朝臣心中却是勇于用命、为国捍边的将领典范。
宋辽连年争战,双方势均力敌,最后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来,达成双方都可以接受、双赢的“澶渊之盟”。
盟约规定:宋廷每年给辽廷银十万两、绢二十万疋;两国以白沟河为界,不得相互侵扰。就此,宋辽正式结束数十年来的敌对状态,在沿边设立榷场互市,双方恢复邦交正常。
就在双方仍在讨价还价之际,杨延昭上疏真宗,趁辽军在澶渊城外师老兵疲、疏于防备之际,宋军可以主动发起攻击,然后沿途阻击追杀,尽歼辽军,则幽、易等故地可尽数收复。真宗担心因此而兵连祸结,影响和议,“奏入、不报”。
景德二年(1005)二月,杨延昭因功封保州防御使;五月,荣任高阳关副都部署,成为河北边防线上的统帅。民歌《小放牛》说:“杨六郎把守三关口”,话本说:“六郎三关为元帅”。其实杨延昭驻守的边关,何止是益津、瓦桥、淤口三关,从山西到河北,从狼牙山到天津塘沽,曲折数千里,都是他的职责所在。
杨延昭从之前的麾下不足万人,成长为统领数万之众、负责整个战略方向的统帅,可以说踌躇满志。
可惜的是,英雄从此再无用武之地。
不久,朝堂有旨——河东、河北诸边将不得越境生事。杨延昭的职责,主要是率领手下主要是在边境上往来巡逻,打击边防线上的盗贼。
就在举国上下如痴如狂地东封西祀、修观建寺之际,戌守边疆的杨延昭仍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意识到一纸盟约并不能保证持久的和平,惟有强大的武备才是维系和平的根本。
居安思危的杨延昭率领部众整军备战,大兴屯田。在徐水、霸州、雄县等地构筑了大量的地道防卫工程,以防止辽人趁水面结冰时突然袭击。
现已查明,雄县[]境内有雄县镇北邢村大台地道、双堂乡西境祁岗村有地道多处,建国后,河北永清也发现有大量地道。永清地道规模数百平方公里,一端直指信安镇[],一端直插霸州镇[]。考古人员命名为“古战道”,当地乡民称之为“引兵洞”。
1964年,考古工作人员试掘二百米,发现地道以砖砌成,券顶,内有翻口和通风孔。地道洞高1.78米,低处仅可爬行,另开有可容数人的洞室,内置灯台、水缸、水葫芦等物。考古人员猜测,这里可能是杨延昭的地下作战指挥部。
后人曾作《引马洞》一诗,赞曰:
宋业偏安一水兮,舆图今已尽燕云。
野旷沙平陵谷异,耕民犹说六将军。
杨延昭与父亲一样做事廉明、治军有方,《宋史》说他“督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续资治通鉴长编》称其“与士卒同甘苦,寒不冒絮、暑不执盖”。正是因为杨延昭不搞特殊化,有着难能可贵的品质与朴实近人的作风,所以深孚众望,令部众心悦诚服的拥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由于杨延昭在边关一直积极整军备战,宋廷担心他越境生事,处处掣肘。杨延昭忧愤成疾,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含恨而终,享年五十七岁。消息传出,河朔人民望棺而泣。
后人有诗赞曰:
牢落三关古战场,延昭事业冢头霜。
只今野调盲弦里,附会犹能说六郎。
杨延昭逝后,宋廷录其子传永、德政、文广三子为官。直至宋仁宗庆历年间,杨文广在军界崛起,杨家将才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
杨六郎并没有儿子叫杨宗保,杨家将与寡妇征战的事情,多是小说家言与传奇而已。
-
宋江为什么那么喜欢招安?原因是什么 2024-01-03
-
庆寿公主是什么人?躲过"靖康之耻"活到南宋 2024-01-02
-
《水浒传》中80万禁军教头王文斌的实力怎么样?伪装半生最终却沦为笑柄 2024-01-04
-
岳飞的手下有哪些大将?他们分别是怎样的结局? 2023-12-26
-
赵匡胤偷瓜的故事 2023-12-12
-
高太后:被誉为女中尧舜,垂帘听政曾反对王安石变法 2024-01-0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