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逝世后,蜀汉的政治中心在哪里?
- 中文名:刘备(161~223.6.10)
- 别名: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1年7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6月10日
- 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 庙号:烈祖
- 谥号:昭烈皇帝
- 在位 :221年4月—223年6月10日
刘备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季汉的英雄们已经做到极致了,最终的败落是死结,时代和大势决定了他们不能成功刘禅继位的时候大概16/17岁,在这之前就是个孩子,刘备还活着的情况下,小孩子是没有办法参与政治的,甚至在继位之后、冠礼之前,都是没资格去掌握朝政的,只能靠相父孔明大人。别问为什么,这是潜规则,你的年龄不足以让别人信服,所能决定也只有小事;像荆州军团谁来带,上庸太守该派谁,夷陵之战打不打,这都是要命且基本上无法改变的问题,绝对不能参言的。
其次,蜀汉除了宦官基本没奸臣,除了天时不行要啥有啥。内部官僚队伍对比曹魏和孙吴简直是忠心耿耿且实力不错。所以说诸葛亮在世听诸葛亮的;姜维、蒋琬、费祎都是忠臣;稍微带点脑子听听大臣的建议就不会翻车,特别是北伐节奏要适度。同时,趁着诸葛亮还活着快点把科举制度这个制度设计出来,这样能保证这批忠臣百年後他们的後代不会变成第二个司马氏。还应该把儿子们派到地方上当县令,一方面历练一下,另一方面了解基层情况和民间疾苦。
我觉得刘禅的投降如果非要找诸葛的原因,就是没有培养刘禅实战经验过早投降,也没有翻盘能力。但是亲征风险太大,不能怪诸葛。现在开了上帝视角肯定要把统率武力智力刷上去,前期就分诸葛权把政治刷上去。如果玩砸了国力消耗过重,恢复不过来被反推,还是天不佑炎汉啊。价值观要从苟存乱世改成恢复汉室的崇高理想,才能发挥最大能量。刘禅的政治环境,无疑相当良好的,蜀国没过于强大到撼动中央的组织团体,并且存在皇权坚定的拥护群众,这让这种同化式建党,不容易受到集体性反对,可行性还是可以的。
并且让原先的顽固分子,使不上力气来反对你,冲突会少的多。其实东吴和蜀汉相似,有天险为屏障,易守难攻。但这难攻,对魏来说是难,对蜀来说亦是难。被困在益州,没有战略回转的空间,攻不出去,早晚被魏困死。想要逆袭,战略上就两点,一是立足荆州,把益州作为后方,二是长期交好吴国,共同抗魏。内政上固然有改进的余地,其实不是主要的。魏蜀吴第一代国君去后,国内政局都开始混乱,谁也没比谁好多少。刘禅在位那么多年,从蒋,费等人的权力分配处理和几次重大问题决策上,至少执政不低于平均水平,真要穿越。
我不觉得会有很多人有资格比刘禅做的好,是诸葛亮的表现摆在那里显得刘禅弱一些,但是诸葛亮治军理政几千年独一份的存在。我知道很多人会不服气,觉得诸葛亮不会打仗刘禅暗弱,在敌占区离自己的补给基地一千里,进能攻退能守,正面对抗不吃亏,撤军不崩溃,就那么几万兵力的本钱,自己死后,军政体系仍然能支撑继承者继续攻击姿态,少数高光时刻甚至打出逆袭的机会。
刘备死后,蜀汉的政治中心就一直在诸葛亮府而不是皇宫,通过南伐孟获,北伐征魏,搞死李丰,所有的军事力量都被诸葛亮府控制了。你的想法即使再好,你也没有人去实施,即使诸葛亮府认为你的想法很好,实施政策者也是诸葛亮府的人,最后名声也是归到诸葛亮府头上。蜀国那些军队看起来没多强,其实人民已经超负荷了,情况是平均每三个人就要养活一个军人。你要开铁矿,就要继续加重徭役,而且还要培养完整的产业链,代价不小。而且你怎么说服非刘备旧部的官员,他们不服自己地位低很久了,全靠诸葛亮用战争转移注意力。
最后,蜀汉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弱小了,整个蜀国人口估计不到魏的十分之一。对于刘禅,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国力,恢复人口与生产。守好自身的一亩三分地,等到五胡时再北伐,成功率很大程度上增加。另外,在长江以南的云南贵州等地,开垦荒地,建立一个备选都城,利用长江天险,隔绝战火,以防成都被攻破了亡国。更激进一点,往缅甸方向进发,南征缅甸比北伐中原更容易,在缅甸重建一个大汉朝。如果拿北伐一半的兵力去探险并远征缅甸(类似于秦始皇派赵佗征服岭南),蜀国就能为中国历史作更大贡献了。刘禅至少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了。
-
历史上的关羽:身高堪比姚明 与曹操争夺美女 2023-12-09
-
魏文帝曹丕的老婆是谁儿子是谁 曹丕是怎么死的 2023-12-14
-
吕布:我不该叫“三姓家奴” 2023-12-15
-
孙策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他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2023-12-27
-
三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魏文帝曹丕 2023-12-09
-
黄月英长得有多丑?一个让诸葛亮都佩服的女子 2024-01-0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