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是怎么称呼鲁智深的?他在梁山的地位有多高
- 中文名:鲁智深
- 排位:第十三位
- 星 宿:天孤星
- 绰号:花和尚
- 其它名称:鲁达,义烈昭暨禅师
- 国 籍:大宋
- 职 业:提辖,和尚,步军头领
- 信 仰:佛教
- 主要成就: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救金翠莲、林冲,占据二龙山,捉夏侯成,擒拿方腊
- 兵 器:六十二斤水磨镔铁禅杖、戒刀
- 中文名:宋江
- 梁山座次:第一名
- 星 位:天魁星
- 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黑宋江
- 其他名称:宋公明
- 登场作品:《水浒传》
- 年 龄:三旬
- 性 别:男
- 身 高:六尺
- 朝 代:北宋
- 祖 籍:山东郓城县宋家村
- 官 爵:武德大夫,兼楚州安抚使
- 主要成就: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征四寇
- 相关事迹:领导梁山起义、南征北战、征辽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
- 父 亲:宋太公
- 弟 弟:宋清
- 官 职: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
宋江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梁山的一百单八好汉,虽然个个身怀绝技,令人敬佩,但是因为技能以及出身的不同,其地位也有高低之分。在晁盖死后,梁山隐隐以宋江为尊,此时的他,也有着一定的威势,在称呼梁山好汉的时候,也随便了许多。
在叫李逵的时候,宋江屡屡直言:“你这黑厮!”毫不顾忌李逵的面子,当然,或许李逵也不在乎;叫王英则是称作王矮虎,这都是以外貌特征来称呼,有的读者认为,这样称呼更加亲切,话虽如此,但无形中透露了宋江以上位者自居。
对于绝大部分人,宋江都是直呼姓名,或者以贤弟、兄弟相称,前身是官吏者,则以官职称呼,例如武都头(武松)、杨制使(杨志),但是对于鲁智深,宋江的称呼并非鲁提辖,而是尊敬的称其为:“吾师”。
那是什么原因,使得鲁智深的能够被宋江如此尊敬呢?
除了鲁智深当过和尚,主要还是仁义无双,可以说,鲁智深是梁山唯一一个可以称作“好汉”的人。
梁山好汉,虽然说是替天行道,但没几个是堂堂正正的侠士,大多是拦路抢劫的绿林强盗,笔者认为,能够被称作好汉,至少要做到光明磊落、不伤无辜、不行损人利己之事。这样算来,合格者寥寥无几。
林冲本可算一个,但是他行事太过瞻前顾后,并且初到梁山,前山寨之主王伦要他拿个投名状,他也乖乖的去了。开始两天没有人经过,第三天碰到了杨志,两人交手了几十回合,试想,如果前两天有人经过,或者第三天的商客不是杨志,那么他的刀下就要多一条冤魂了。
杨志或许算是一个,但是他的性格比较内向,或者说,内心有点卑微。他是杨家将的后人,但是混得并不如意,甚至沦落到卖祖传宝刀的地步,正是因为有着名将后人的顾忌,而又处在社会底层的现实,让他畏首畏尾,没有洒脱豪迈的气势。
武松勉强算一个,但是在血溅鸳鸯楼的时候,他杀害了许多无辜的老幼妇孺,履历有小瑕疵。而能够符合上文三点的,或许只有鲁智深了。他本是有头有脸的官吏,没有受到欺压,也没有被逼无奈,只是为了行侠仗义,从而丢掉了官职,亡命天涯。
在出家的时候,他被僧人所不喜,遭受各种刁难,虽然武功高强,但也没有暴起伤人。大家应该记得,鲁智深曾因为饿肚子,差点被飞天道人和生铁佛给杀了,最后还是连同史进才报的仇。
以鲁智深的武力,要是拦截几个路人弄点盘缠,吃几顿霸王餐,估计也没有能够拿他怎么样,可是,鲁智深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宁愿饿着肚子。可见他的身上,除了其他好汉的义气,还有其他人所不具备的“仁”。
所以宋江在遇到鲁智深时,不先招呼其他人,而是连忙让他坐下,之后又说:“江湖上义士堪称吾师清德,今日得识慈颜,平生甚幸。”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智深仁义之名,让比较虚伪的宋江非常尊敬,甚至有点自惭形秽的感觉,因此不由得尊称他为“吾师”。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鲁智深本身的势力也不小,他和杨志、武松等人占着二龙山,也有千余人马。宋江从始至终都想着招安,所以他竭尽全力来壮大自己的势力,为的就是掌握足够的筹码,将来好和朝廷谈判。
现在看见兵强马壮的二龙山,他当然想着将他们并入梁山,而在这个团队中,杨志没有主见,武松比较随缘,都是以鲁智深为首。所以,不论是名气、身份地位、还是势力,鲁智深都能与宋江分庭抗礼,更何况宋江还想着吞并他们,其称呼,自然要尊敬客气许多。
因此,虽然鲁智深上梁山的时间比较晚,也没有立过非常大的功劳,但是在排座次的时候,仍然坐了第十三把交椅,按照当时的情况,这非常之高了。
-
最先看透宋江的人是谁?是晁盖吗 2024-01-02
-
赵匡胤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 这里边有什么样的说法 2024-01-03
-
宋江为什么那么喜欢招安?原因是什么 2024-01-03
-
一代名相富弼:为大宋撬开辽夏同盟 2023-12-11
-
宋朝仁宗时期郭皇后一个耳光引发的宫廷地震 2023-12-19
-
一母亲生两儿都位极人臣当宰相,却一个成清官一个成奸臣 2024-01-0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