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落魄时,水镜为什么不提司马懿?
- 中文名:司马懿(公元179年~公元251年)
- 别 名:仲达
- 国 籍:三国曹魏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
- 出生日期:公元179年
- 逝世日期:公元251年
- 职 业:政治家,军事家
- 主要成就:抵抗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平定辽东
- 屯田水利,灭公孙渊
- 官 职:太尉、太傅
- 谥 号:(文贞)→宣文→宣王→宣皇帝
- 庙 号:高祖
- 封 爵:舞阳侯
- 享 年:73岁
- 葬 处:首阳山
- 中文名:刘备(161~223.6.10)
- 别名: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1年7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6月10日
- 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 庙号:烈祖
- 谥号:昭烈皇帝
- 在位 :221年4月—223年6月10日
刘备落魄时,水镜为什么不提司马懿?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东汉末年分三国,那是一个以战绩论英雄的时代,东汉末年是一个处于战乱纷飞,烽火连天不休的时代,皇权无力,地方过度放权,形成群雄割据局面,地主豪强压住农民,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等等方面充分描述了当时时代的境况。
而在当时由魏、蜀、吴三国为代表也相应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而其中以曹操、刘备及孙权为统领的三位战乱所产生的枭雄也相应诞生,三位枭雄在计谋的比拼最终也因曹操的胜利而告一段落,最后曹操也统一了三国,灭掉了地方割据势力。而对与刘备的战败,小编觉得觉得有些可惜,毕竟刘备也实为一位有勇有谋,才智双全之人,而其实在刘备与其余两人斗智斗勇期间也出现了一个关于招纳贤才的小插曲。
对于刘备的印象,大家脑海中可能对他有一种喜欢广纳贤才的特质,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特别是刘备身处于当下这个时代的境遇,且还要无时无刻面临曹操与孙权两位劲敌的威胁,所以必须做好十足的打算,不仅在物资士兵上保持充足的状态,身边的文武将士等人才也该多多益善才好,毕竟能者多劳嘛。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次机缘巧合中,他通过一个中间人的渠道又顺利获得了一枚大将,而这个中间人就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司马徽,又称水镜先生,其是一位足智多谋的谋士。
一天他偶遇了落魄的刘备的一帮人,在问清缘由后,他为刘备出谋划策,并推荐了两位人才给予他,分别是诸葛亮和庞统,而后,在他听闻还有二位人才等着他挖掘时,于是在他身边已拥有了关羽、张飞两位大将后,也从而有了“三顾茅庐”。
而诸葛亮这自尊难以撼动的大佛也心甘情愿地为他所用了,当然,庞统这一大将最后也收入了他的帐下(最后庞统最后在落霞坡被张任用剪射击而毙命),从而一来,刘备又收获了两位谋士。可以说现在刘备的门下实属于人才济济了。
有一句话叫做“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这所谓的卧龙与凤雏便是诸葛亮与庞统。可见刘备确实是已经是人才济济了。不过看过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在三国后期还出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谋士,在三国后期蜀汉气数已尽,全靠着诸葛亮一人运筹帷幄,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其中有一大部分原因就是遇到了这个劲敌——司马懿,所以说司马懿也绝不是徒有虚名。
看到这里的读者们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水镜先生在给刘备引荐人才的时候,为什么不推荐其侄子司马懿呢?大家都知道司马懿也是一位颇有实力之人,能力上也完全不抵诸葛亮和庞统。原来司马徽这样做是有自己的私心的,他认为刘备在能力上比不上曹操,且最后曹操一定会取得大势之盛,所以他就想把侄子司马懿举荐给曹操,从而更促他完成统一大国之业,而且他自己最后也加入了曹操这一方。但是没想到的是,老天并未让他得逞,相反在其加入曹操阵营不久后,还没来得及为曹操出谋划策就因病去世了。
而最后的结局也来的出乎意料,被举荐给曹操的司马懿却背叛了曹氏家族,最后谋权篡位,夺得了他的江山,显而易见地,他成为了最后的人生赢家,不知道司马徽在黄泉之下知道此消息是该喜还是该忧,毕竟当时是他举荐的人给曹操,最后却被其在背后捅了一刀,但小编认为,他在很大方面应该是喜的,毕竟司马懿这一作为和其取得的成就很大一程度上促成了司马家光荣,这也算的上是光宗耀祖了不是吗?
当然了,也有人说是因为司马徽与司马懿根本就没有什么亲属关系,自然也就不会推荐司马懿了,当初水镜说了这样一句话: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想必这便是他们各自的命数吧,大家认为呢?
-
霍弋是什么人?诸葛亮暗中培养一员猛将 2024-01-05
-
三国时期的蔡瑁是奸佞小人吗 蔡瑁张允被杀真实原因 2023-12-24
-
庞统临死前说出刘备秘密,他到底说了啥? 2023-12-24
-
为什么后世很多人对田豫不熟悉?他为曹魏做了哪些贡献? 2023-12-25
-
黄月英跟诸葛瞻在诸葛亮死后是什么结局? 2024-01-04
-
夏侯惇有多猛?三战关羽都不分胜负 2024-01-0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