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王忠嗣战功赫赫。最后结局是什么?
你们知道王忠嗣的故事吗?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为您讲解。
王忠嗣是唐朝玄宗统治时期的著名将领,他为唐朝镇守边疆,安抚民众,功勋卓著,与突厥、吐蕃、契丹等作战多起,战无不胜,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个卓越的军事天才,但是他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最终却因为被奸臣陷害,郁郁而终。
王忠嗣是山西人,出身世族,他的父亲王海宾骁勇善战闻名军中,在与吐蕃大战中壮烈殉国。当时,王忠嗣才九岁,唐玄宗感念其父,召见王忠嗣,对他说:“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意思说这相当于汉将霍去病的遗孤啊,等成年之后必须给他封将,并命人将他收在宫中抚养。
年幼的王忠嗣就这样在皇宫中慢慢长大,他性格坚韧,沉默寡言,文武双全,被玄宗夸赞“尔后必为良将”。果然,王忠嗣不负玄宗所望,在以后的岁月里,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保家卫国的一代名将。
733年,27岁的王忠嗣跟随节度使萧嵩出河西,参加了他军事生涯的首次恶战,当时吐蕃赞普大酋在郁标川练兵,部下想要撤退,王忠嗣不同意,独自带领三百骑兵发动袭击,他亲自提刀上阵,冲击敌军,斩首上千,缴获羊马数以万计,吐蕃赞普仓皇逃命。此次一战成名,唐玄宗大加赞赏,迁任王忠嗣为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
738年,吐蕃集结三万人马大举进犯,敌众我寡,唐军军心不稳,在危机时刻,王忠嗣单枪匹马冲入敌营,左冲右突,勇猛无比,一人杀死了数百人,唐军大振,发动全面攻击,最终吐蕃大败。王忠嗣悍不畏死的精神让全军敬服,之后便升为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后来因军功卓著,不久便升至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成为边疆大吏。
742年,王忠嗣任灵州都督,他率大军北伐游牧民族奚族,与奚族的怒皆部落和契丹联军在桑干河大战三次,皆全胜,俘获了大批人马物资,威震漠北。
同年,突厥内乱,突厥三部拥立乌苏米施为可汗,玄宗派遣使者劝说乌苏米施归附唐朝,但是他不肯,于是王忠嗣带大军压境于碛口进行威胁,乌苏米施恐慌请求投降,但是却迟迟没有动静。王忠嗣知其并非真心归降,遂在突厥的拔悉密、葛逻禄、回纥三个部落使用反间计,使他们联合起来攻打突厥,乌苏米施兵败逃走,国中大乱。观此形势,王忠嗣果断出兵攻击突厥,面对强大的唐军,突厥兵败如山倒,十一个部落全被打败,九姓贵族全部投降,乌苏米施也被杀死。至此,在王忠嗣大军的凌厉攻击之下,突厥正式灭亡,这个曾经活跃了两百多年的民族,不可一世的东亚霸主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突厥”一词也逐渐消失于中国史册,唐朝北方边境从此安宁。
746年,王忠嗣达到了他人生的顶峰,他同时兼任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方节度使。一人佩四方将印,从朔方到云中,管理数千里的边境线,劲兵重镇,都归他管辖,这在唐朝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唐玄宗时疆域
然而,王忠嗣并不以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目标,他时常训诫部下:“身为太平将领,只要训练好兵士就可以了,不能凭借国家力量牟取个人功名。”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晚年的唐玄宗好大喜功,不可一世,妄自尊大,经常无端挑起战争,这与王忠嗣的休养生息,凡事留余地的思想大相径庭,使得玄宗逐渐不满,王忠嗣预感不妙,辞去了两个节度使之位,以避功高震主之嫌,玄宗立即批准。
747年,唐玄宗让王忠嗣率兵攻打吐蕃的石堡城,王忠嗣却以为石堡城险要坚固,非死亡数万士卒不能拿下,不如等待有利时机,再行攻取。玄宗听后极其不满,而另一位将军董延光却极力请求攻击石堡城,玄宗下令王忠嗣出兵接应董延光,王忠嗣对此十分勉强,董延光看得出来,对他也很不爽。之后董延光果然征战失利,他将罪责归于王忠嗣延缓军机之因。宰相李林甫也乘机进谗言,诬告王忠嗣与太子勾结想要造反。已经六十多岁的玄宗大怒,将王忠嗣下狱,最终贬为汉阳太守,不久之后王忠嗣终日抑郁而亡,年仅四十五岁。
王忠嗣的死其实对唐朝历史有着一定的影响,在他死后仅6年,安史之乱爆发。而王忠嗣生前曾数次上书奏言安禄山将会作乱,却无人理会。很多人认为假如王忠嗣仍在世,安禄山不一定敢起兵造反,即使起兵也不会从东向西一路如入无人之境直取长安,而是被王忠嗣轻而易举的剿灭。不过,历史没有如果,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大唐帝国从此风雨飘摇走向灭亡,再也未能恢复元气,不知唐玄宗垂垂余年之际,是否曾想起过那个被自己冤死的大将王忠嗣。
-
唐太宗竟然是吃了长生药而死?害死他的人是谁? 2023-12-30
-
唐玄宗登基后为什么会杀掉自己的姑姑?原因是什么 2024-01-08
-
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侯君集,最后下场凄惨 2024-01-09
-
唐朝最牛使臣王玄策,揭秘其"一人灭一国"的事迹 2023-12-27
-
长孙无忌为何他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他是不是奸臣 2023-12-17
-
尉迟恭抗旨不娶公主,李世民为何还给他升官加爵? 2024-01-0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