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姜维真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吗 事实却是如此吗
- 中文名:姜维
- 别名:姜伯约
- 字号:伯约
- 国籍:蜀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
- 出生日期:202年
- 逝世日期:264年
- 职业:将领
- 主要成就:洮西大破王经,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
- 代表作品:《蒲元别传》
- 爵位:当阳亭侯,平襄侯
- 追封:开明王(西魏)
对姜维和蜀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姜维,号幼麟,是诸葛亮的弟子兼政治接班人之一,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主掌蜀国军事,继承诸葛亮遗志十余次。在刘禅投降后,还计划复国,利用钟会的野心谋划叛乱,看上去,姜维应该是蜀国后期的顶梁柱。但实际上,姜维对蜀国的灭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诸葛瞻临死前曾自责说,自己罪有三,“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军不能守国土。”在这里,诸葛瞻把姜维放在了和黄皓同一水平的地位上。虽然从对蜀汉的忠诚度上而言,这两人不相上下。但是诸葛瞻所说的,确实反映了当时很多人的看法。
第一,蜀国国力凋敝,不宜频频用兵。三国之中,以蜀国为最弱,人口也最少,但这个国家却频繁使用武力。无论是现代战争,还是古代战争,比战场厮杀更重要的是粮草补给,所以战争自然耗费巨大。以蜀国的国力,实际上已经远远支撑不起连年的北伐了,过多的赋税,导致少数民族连年叛乱,普通老百姓也普遍面有饥色,生活苦不堪言。谯周为了阻止北伐,让百姓休养生息,写下了《仇国论》,但依旧没有引起姜维的重视。而姜维本身和魏国没有什么大仇,汉献帝也早已退位多年,姜维如此不顾国力的北伐,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建功立业。
第二,姜维政治能力弱,间接造成黄皓专权。早期黄皓是没有机会接触权力的,只是作为一个阿谀谄媚的小人存在在刘禅身边,尽管如此,已经有很多意识到黄皓的危险了。但是自董允死后,继任者陈祗登场,他为了获取权力,怂恿支持姜维北伐,主要目的是把姜维调离中央,而且陈祗为了得到刘禅的宠信,勾结黄皓,造成蜀国政治后期的黑暗。可以说,姜维开始是被陈祗利用,在后来情况恶化的阶段又没有高明的手段,只知道明哲保身。
第三,军事能力不足,放弃之前正确的汉中防守方案,导致直接灭国。之前守汉中的,分别是马超,魏延,王平等人,可以说,姜维至少是比王平要强的,但是王平凭借不足万人抵挡住了十万魏军的进攻,靠的正是利用险要的地利,御敌于外。让敌人根本就不能进入汉中。而姜维认为这样虽然可以不败,却不能大胜。所以改变了兵力部署,收缩兵力,让敌人进入之后关门打狗。这个计划看上去不错,但是风险系数很大,一旦一两个据点被攻破,都可能被对方突袭成都。
而且在最后的决战中,姜维曾一度经过阴平,还在此地驻守等待廖化会师。但是他作为蜀中大将军,多次北伐,却没有完全熟悉这里的地形。以至于邓艾就是在阴平抄的小路直奔成都。哪怕他可以留下些部队,利用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都可以阻挡住邓艾。
作为蜀国的丞相,诸葛亮知道蜀国的国力如何,所以在死后才安排了几个稳当的接班人,董允,蒋琬,费祎,这些人基本都可以制衡姜维,控制姜维出兵的人马。这些人在位,蜀国还算可以。但这些人去世后,姜维就开始重兵北伐,这就是姜维急于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表现,如果这勉强可以解释为继承诸葛亮遗志的话,那么姜维为了获取更大战果,改变汉中防守布局,就是他急功近利的铁证了。可以说,姜维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功业,不经意间把蜀国带入了覆没的深渊。
-
曹操的夫人是谁曹操有多少儿女 曹操最后怎么死的 2023-12-15
-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大将徐晃跟和关羽是什么关系 2023-12-17
-
三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的年龄 2023-12-24
-
刘琰是怎么死的?污蔑皇帝惹怒圣上不得善终 2023-12-31
-
曹丕赐死甄宓后,为什么要在她口中塞满米糠? 2024-01-09
-
文鸯有多厉害?吕布和关羽都不是其对手 2024-01-0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