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身为一个狡猾的狐狸 杨国忠究竟是怎么扳倒李林甫的
- 本名:李林甫
- 字号:小字哥奴
- 所处时代:唐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时间:683年
- 去世时间:753年1月3日
- 主要作品:《唐六典》
- 官职:中书令(右相)
- 爵位:晋国公
- 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后被剥夺)
对杨国忠和李林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天宝十一年除了王鉷谋反案,还有一件举世闻名的大案,朔方节度副使李献忠反叛唐朝,带兵出走草原。这件事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是在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使的情况下发生的。
李献忠原名阿布思,铁勒人,诚服于东突厥汗国,东突厥灭亡后,进入唐军,为唐朝效力。时任平卢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想要起兵讨伐契丹,给玄宗上书提到,自己的实力恐怕不足,需要朔方的李献忠来帮我,玄宗答应了这个请求,下令让李献忠带兵支援安禄山。
但是李献忠心里明白,支援只是一个幌子,吞并这支军队才是安禄山的真正目地,早在之前,他与安禄山就有过交手,玄宗曾下令命他将部落民众迁到幽州地区,但他没有做,所以招致安禄山讨厌。此时的李献忠没有办法,于是心一狠,带兵出走草原,反叛唐朝。
此事被上报到朝廷,玄宗大怒,李林甫不愧是一条老狐狸,他知道,此时不交出权力,杨国忠自然不会罢休。于是出来主动承担责任,上表谢罪,并且辞去了朔方节制这一职位。李献忠案件对于李林甫打击颇大,不仅使他失去遥领权力和资格,而且在他死后,成为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主谋发动的,正是杨国忠。
李林甫的反击源自于西南地区,自鲜于仲通担任剑南节度使以后,频频挑起与西南地区各族的战争,局势逐渐失控。而杨国忠也遥领剑南节制,成为西南地区军事主官。
天宝十一年九月,蜀中官员请求朝廷派杨国忠赶赴成都,处理当前局势,李林甫抓到了机会,于是顺水推舟,建议玄宗批准杨国忠赴蜀,实际上就是借此将杨国忠排挤出中央政府。
杨国忠知道这是李林甫的诡计,无法推辞,于是临行前向玄宗哭诉了一番,说这是李林甫想要陷害他,杨贵妃也在一旁求情,但玄宗做出的表态,令他心安,说你赶赴蜀中处理事务,花不了多少时间,指日可还。这个表态还有另一层意思,归来之时,定当入阁拜相。
李林甫最后的反击换来这么一个结局,令人膛目结舌,此时的他,已经身患重病,心力憔悴。这场争斗,输赢双方已经一目了然。
天宝十一年十月,李林甫病逝于家中,之前在李林甫病重之时,玄宗就下令召还杨国忠还朝。杨国忠在李林甫临死前,前去拜访,李林甫将家人托付给杨国忠,代为照顾,杨国忠满口答应,李林甫原本想着此举就可以让家人免受牵连之苦,但杨国忠却没有停下手。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被授予右相。杨国忠取代李林甫,李林甫时代正式结束。但杨国忠还没有放下手中挥舞着的屠刀,李献忠案件将是最后他对李林甫在天之灵的告慰。
天宝十二年正月,杨国忠上表,将李献忠案件重新揪出来,并且来了个猛料,李林甫与李献忠结为父子,意欲谋反。并且还有李林甫女婿杨齐宣出来作证。
玄宗暴怒,下令派人赶赴李林甫家中,此时李林甫还未下葬,派来的人将他口中的夜明珠拿走,夺下身上佩戴的紫衣金鱼袋,并且换了口小棺材,以庶人的规格下葬,家人则全部流放,李林甫彻底身败名裂,杨国忠完成了最后一击。
这场自天宝九年开始,天宝十一年的结束的争斗,最终以杨国忠胜利告终。杨国忠达到了自己的目地,但是,帝国更大的危机还在酝酿着,即使他已经瞧出了端倪,但他没有任何解决这场危机的办法与良策。
作为天宝后期的宰相,他对朝局走向和风气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特别是安史之乱中,他被认定为是罪魁祸首之一,以至于在马嵬坡,被“六军”将士合力杖杀,他死有余辜。
再者,他的所作所为自始自终就是一场悲剧,自己为自己掘墓,不仅吃相难看,越轨行事,而且嚣张跋扈,忘乎所以。
奸佞之人,成了杨国忠留在历史上的评价。这个昔日权力场上的胜利者,却成了历史潮流中的失败者。过往烟云,令人感叹唏嘘。
-
同样都是造反才当上的皇帝 李世民和朱棣的差距有多大 2023-12-26
-
唐顺宗和唐宪宗的关系 做了26年太子的唐顺宗李诵是怎么死的 2023-12-17
-
郭子仪和李光弼是什么关系,他们是哪个朝代的人? 2023-12-17
-
李建成真的是一个平庸之人吗 李建成为什么会输给李世民 2024-01-02
-
李世民登基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 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2023-12-10
-
赶驴宰相王及善的故事 2023-12-1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