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当初没有被杀的话 蜀汉能不能统一天下
- 中文名:魏延(?~公元234年)
- 别名:文长
- 国籍:蜀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义阳郡(今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
- 逝世日期:公元234年(甲寅年)
- 职业:将领
- 主要成就:镇守汉中,大破费瑶和郭淮,子午谷奇谋
- 官职: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前军师,汉中太守
- 封爵:都亭侯
还不知道:蜀国和魏延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魏延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曾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可在孔明死后他被杨仪等人陷害谋反。对于是诬陷魏延、还是魏延确实想要谋反,这两种说法都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对于这件事情只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可是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魏延谋反与否,而是魏延如若活着他能带领蜀汉统一天下吗?本人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魏延并不能。接着来看本人的看法。
1、魏延能力有限,不足以担任灭天下之大任
魏延的确是一个优秀的统帅与将领,魏、蜀、吴三方将正面战场扯到荆州战场的时候,魏延依旧在死死守卫着汉中。这期间也有曹魏时不时的骚扰,可是凭借天然的优势,魏延能够屡屡将他们击溃。他是一个比较性情的人,他做事从不拐弯抹角。可是在用兵上,他经常弄险,他所带领的军队要不是大胜就是大败。
在《魏略》中曾记载,魏延在孔明兵出祁山伐魏的时候,曾不止一次的建议想要兵出子午谷,直捣长安。从这一策略来看,魏延的确是喜欢弄险,他不喜欢一城一城的攻破,而是急于求成。可是当时统帅是诸葛孔明,孔明不同意他也只能乖乖听话,心中自然是怨言满腹。当时蜀汉是以弱伐强,在这种情况下魏延的计谋一定是不敢用的。
本人曾多次研究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计划,不论从何种条件上来看,这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且不说一路上都是崇山峻岭,当年邓艾灭蜀走的也的确是这条路,可这也是当时姜维将孔明曾经安排在子午谷谷中的士兵撤走,邓艾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曹魏的统帅并不是傻子,而且从这条路进蜀汉容易,若想从蜀汉到魏是异常艰难的。
这件事情本就是一场冒险,可介于兵力弱的蜀军,孔明不想让魏延冒这个险。魏延在当时的战场上,也能够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不能说万夫莫敌吧,也是一位能够令敌军胆寒的人物,他曾经为蜀汉多次立功,可是从其他方面来看,是孔明并不想升他。魏延的高光时刻就是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追随刘备没有多久,刘备打下汉中来,魏延直接被封汉中太守。
首先从魏延对外的带兵上,他并不是一个优秀的统帅,他的作战策略就是能一步登天就一步登天,他根本不会去一城一城的攻打,殊不知这才是根本。曹魏司马懿、曹真哪一个是省油的灯?邓艾都能实施子午谷出兵灭亡蜀汉,全是靠前方大军在剑阁拖住姜维,不然姜维若死守成都,邓艾怎么可能轻易下城呢?
可是魏延不会有这种机会,祁山与长安相隔甚远,即使孔明在祁山拖住魏军。只要长安方面坚守,曹魏有足够的时间从防守东部地区抽调人手,兵出子午谷又不能带太多的兵马,在短期之内攻打不下长安,魏延带去的兵马一定会被曹魏聚歼,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魏延就不可能一统天下。
2、魏延眼高,看不起人
魏延在与其他大臣的相处方面是极不融洽的,他若带兵出征,莫不说有人支持与否,最起码是不安心的。参军杨仪与他的脾气十分不对付,杨仪与孔明关系非常好,但他一直认为魏延有谋反的可能,因此在很多事情上他与魏延针锋相对,甚至在一次重要的高层会议上,魏延要拔剑杀了杨仪,理由是:杨仪妖言惑众,延误军机。
这件事情自然是被孔明镇压了下来,成都方面对魏延是极其惶恐的。在孔明死后,魏延想要夺权,只要魏延手中有兵权,他就能够为所欲为。所谓的蒋琬、费祎之人说白了都是腐朽派,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只能听从杨仪的说辞,想方设法的害死魏延。在这样的条件之下,魏延还要担心内部人从背后捅一刀,魏延怎么可一统天下呢?
从这一点上来看就能看出魏延思想上的稚嫩,不过本人在魏延是否谋反这件事情上,是持有反对态度的,魏延没有理由去谋反,他对蜀汉是忠心耿耿的。
总结:
本人的看法相信在上述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不论是从外、从内来看,魏延都没有合力的支持者,汤若他真的掌权了,他需要自己去攻魏伐吴,他去的时间里相信蜀汉的内政会乱成一团,魏延怎么能够一统天下呢?
-
三国最强的单挑王是谁?无一败绩! 2023-12-31
-
汉献帝两次谋杀曹操都失败了 曹操为什么不杀汉献帝 2024-01-03
-
蜀汉四大叛臣分别是谁?他们投靠东吴后是什么结局? 2023-12-26
-
三国名将张辽威震逍遥津是怎么回事,留下 “张辽止啼”的典故 2023-12-16
-
刘备都能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曹操为何没有请诸葛亮 2023-12-25
-
刘备为什么打不过曹操?原因是什么 2024-01-1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