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北伐惨败跟马谡有什么关系?刘备临死早已看穿玄机
- 中文名:马谡
- 别名:幼常
- 国籍:蜀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
- 出生日期:190年
- 逝世日期:228年
- 职业:官员、将领
- 主要成就:协助诸葛亮平定南蛮
- 相关事件:诸葛亮北伐时因作战失误失守街亭
- 官职:越嶲太守、丞相参军
- 中文名:刘备(161~223.6.10)
- 别名: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1年7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6月10日
- 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 庙号:烈祖
- 谥号:昭烈皇帝
- 在位 :221年4月—223年6月10日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名人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马谡故事,欢迎关注哦。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面对蜀汉文武百官皆不下定论,却偏偏给诸葛亮说了一句“马谡不可大用”的话,仿佛他已经预测到未来马谡会“失街亭”一样。七年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马谡失街亭,致使蜀汉北伐大业毁于一旦,从而印证刘备的先见之明。
草根出身的刘备,素以识人辨人著称。(曹)魏(刘)蜀(孙)吴,三国鼎立,蜀汉偏安益州一隅,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文臣、武将都和其他两国无法相比。本来人才就稀少,而且这些人才,还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关羽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张飞脾气暴躁、暴而无恩;赵云性格耿直、不懂变通;魏延骄傲自大,利令智昏等等。然而,这些人尽管自身毛病不少,还是刘备手下爱将,被刘备信任重用。只因只认刘备为主公,对刘备忠心耿耿,才一直受到刘备的重视。
反观马谡,却视为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反与刘备有君臣隔阂。正如马谡临死前书信所写: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马谡一生效命于刘备父子两代人,却在刘备临终前被冠上“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结论,几乎被蜀汉政权打入冷宫。
马谡之所以会被刘备所看透,原因如下。
其一,马谡太年轻,不懂官场政治。
马谡仗为荆州人士,诸葛亮的半个乡人且靠是马良之弟,诸葛亮的半个弟弟,就与诸葛亮走得很近,形影不离,并成为荆州派的核心人物之一,甚至在马谡眼里或心中只有丞相诸葛亮却无皇帝刘备。对帝王而言,赏识臣子,重用手下,最为看重还是文臣武将的忠心耿耿,而最为忌讳莫过于文武百官的结党营私。刘备亦是如此,北平和赵云一见如故,涿郡对关张恩爱有加,汉中让魏延越级提拔,永安对马谡全盘否定。刘备临终时,马谡三十三岁,正当壮年,而在官场上正处年轻阶段,对官场政治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故刘备以马谡“不可大用”来劝诫诸葛亮,仍需对马谡勤加打磨,方能大用。
其二,马谡是书生,只会纸上谈兵。
马谡虽有才,但无全才。马谡的才在于谋划和参谋而不在于指挥及领导。马谡拥有着过人才华且非常博学,谈起兵法,朗朗上口;而且在用兵之上也非常有智慧,论起谋略,了然于胸。马谡博览群书却缺乏临场经验,一旦使用不当,就会变成赵括第二,再现长平之战的悲剧。马谡是书生,诸葛亮亦是书生,马谡与诸葛亮有相通之处,都是长于战略能力而短于战术能力。刘备是纵横捭阖的英雄,其战术经验是靠战场上真刀真枪拼出来。为此,对类似马谡这样的书生,需要后天的实战经验的培养,而不能只停留在先天的书本知识的积累。
其三,马谡是政客,懂得溜须拍马。
马谡是政客,为了追逐权势,学会察言观色,逢迎献媚,极力谄媚诸葛亮。甚至投诸葛亮所好,与其谈论军计。诸葛亮喜欢马谡,除了乡土情结、马良之弟外,还有一点就是,两人非常谈得来,都擅长纸上谈兵。两人经常抵足而谈,常常一谈就到天明,通宵不睡。马谡视诸葛亮如师如父,而诸葛亮看马谡如徒如子。总而言之,马谡就是诸葛亮的缩小版。因此,刘备不仅发现马谡有才却不是全才,还发觉马谡爱权且爱大权,故借马谡“言过其实”来警诫诸葛亮,对马谡要慎用,才不会铸成大错。
刘备之所以会在临终前告诫马谡不可大用,是因为害怕诸葛亮一旦形成稳定的小团体,可能会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化为泡影。
笔者按:幼稚,本指还未系统接受教育的小朋友,思想天真无邪,简单不复杂,说话总是很直接,自我意识较强。后引申为成人思想不成熟,见识不够开阔,看问题难以洞悉实质,心智未开,总是喜欢主观想象。马谡,本是一个成年成熟的士人,在政治上却还处在幼年,丝毫不成熟,以致被刘备在临终前冠上“言过其实”的定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黄月英跟诸葛瞻在诸葛亮死后是什么结局? 2024-01-04
-
董卓死后 西凉军为什么会群龙无首 2024-01-03
-
刘禅登基之后 诸葛亮为什么还是不还政于刘禅 2024-01-11
-
胸怀大志的谋士沮授,为什么不跟随曹操呢? 2024-01-01
-
夏侯惇有多猛?三战关羽都不分胜负 2024-01-02
-
三国时的五虎上将分别是谁?谁的结局让人惋惜 2024-01-0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