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是怎么死的?陷害还是替罪羊?
- 本 名:晁错(前200年-前154年)
- 别 称:鼂错
- 国籍:中国(西汉)
- 所处时代:东汉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颍川(今河南禹州)
- 出生时间:汉高祖七年(前200年)
- 去世时间: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
- 主要作品:《论贵粟疏》《言兵事疏》
- 主要成就:移民实边、削藩
- 官职:御史大夫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西汉名臣晁错之死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汉朝自刘邦开国以来,大封诸侯王,各诸侯国政治、军事、经济相对独立,形成事实上的国中之国,特别是吴、楚、齐等国,势力越来越大,对西汉政权的稳定带来很大隐患。因此,从汉文帝开始,就不断有朝臣提出削藩,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策略,但没有引起文帝的足够重视。
到汉景帝时,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晁错出场,再次提议朝廷削藩,并上疏《削藩策》,明确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书》)意思是早削晚削,诸侯都得反,早削的话,诸侯王反得早,但准备不充分,祸乱小;削得晚了,等诸侯王们准备充分了,虽然反得晚一些,但祸乱更大。
景帝最终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在抓住楚王、赵王、胶西王等几个诸侯王的过错,顺利削掉其部分封地后,准备向势力最强大的吴国开刀时,吴国联合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等六国一起发动叛乱,终于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七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进攻朝廷。
为了平息叛乱,景帝先是听从朝臣袁盎的建议,腰斩了筛议削藩的晁错并诛其九族,但叛乱并没有平息,最后只好派出大将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镇压,几乎倾尽全国之力,历时三个月,才将七国之乱平息。
七国之乱的平定,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政府各诸侯国的封地隐患问题,但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汉景帝借机剥夺了诸侯国的部分政治权力和管理权限,诸侯国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为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诸侯国问题创造了条件。
晁错提出《削藩策》,引发七国之乱,虽然使朝廷付出了代价,但从当时的形势和削藩效果看,晁错无疑是大大的功臣,但他却落了个被诛九族的结局,实在是死的冤枉,死的悲惨,后世史家、学者无不为之叹惜。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晁错之死是因为袁盎陷害、景帝听信袁盎谗言,一时受蒙惑误杀了晁错。
从表面上看,也确实如此。但结合当时的形势和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看,好像并不这么简单。晁错之死,背后折射出更多的深层次原因,其中性格因素、权谋较量、政治利益纵横交织,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汉景帝政治利益需要的“替罪羊”,是宫廷权谋斗争的牺牲品,而这一切,都源自他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的性格缺陷。
(一)锋芒太露,树敌太多,埋下悲剧隐患
晁错在汉文帝朝时入朝为官,因才学过人,被文帝安排做太子舍人,辅佐太子刘启,因为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经常给文帝和太子分析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深受文帝和太子赏识,被太子称为“智囊”,后来升为太子家令、中大夫。
文帝去世后,景帝刘启即位,马上提拔晁错为内史,仅次于丞相,从此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晁错因为和汉景帝的密切关系,仕途之路一帆风顺,青云直上,加上他的观点言论很合景帝心意,因此倍受宠信。他经常凭借自己和景帝的特殊关系,越过丞相等重臣,单独进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朝廷的法令制度,基本都被他改动修订了一遍,引起众朝臣的不满。
史载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为人严峻刚直而又苛刻心狠,又有景帝的宠信,朝臣们对他又嫉妒又害怕。当时朝中有名望的大臣如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重臣袁盎都和他相处不好,甚至心生怨恨。特别是袁盎,和晁错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史记》)你来我走,从不在一起说话。
但晁错年轻气盛,恃宠而骄,根本不在乎同僚们对他有什么不满,依旧我行我素。为了自己上街方便,他甚至擅自把太上皇庙边的一块短墙给拆除了,这在当时可是砍头的大罪。因为晁错经常越级和景帝言事、感觉自己受到冷落的丞相申屠嘉,抓住这一机会立刻安排人写奏章,想弹劾晁错,借机除掉他。
晁错听到消息,连夜进宫去见景帝,承认错误后景帝宽恕了他。第二天申屠嘉呈上奏章,请求治罪晁错,结果景帝却轻描淡写地说:“这事是我批准的,丞相不必多心。”申屠嘉下朝,后悔地说:“我应该先斩后奏,却先奏请,反被这小子出卖!”回家后愤怒交加,吐血而亡。朝臣从此对晁错更加敢怒不敢言。
(二)权谋博弈,晁错缺乏政治谋略
晁错虽然有才又受宠,但他的升迁之路太过顺利,缺乏必要的磨练,在充满权谋的封建官场,是典型的“书生政治家”,主要表现在,只知忠诚,不知忠须有道;只知谋国,不知谋身。出谋划策多从理论角度出发,对如何应对突发状况、会出现什么后果缺乏必要的对策。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削藩之初,他就得出诸侯王“削藩必反”的结论,但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后,他却慌乱无策,至少两件事显示了他稚嫩的政治谋略。
一是策略失当,引祸上身。叛乱发生后,景帝召朝臣商议对策。晁错平乱心切,又不合时宜地提出请景帝御驾亲征。“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这么多兵,让别人带万一临阵倒戈怎么办?还是您亲自出征,我留守京城吧。”景帝听后连理也没理。
二是舍本求末,议杀袁盎。晁错和袁盎本来就相互仇视,削藩前,他先派人调查袁盎接受吴王贿赂的事,奏请景帝诛杀袁盎,但景帝只是把袁盎贬为平民。七国叛乱后,他不是急于谋划应对叛乱,而是想借机先对付袁盎,连他的手下都极力反对。消息传到袁盎耳中,袁盎自然不会束手待毙,于是连夜通过窦婴牵线,进见景帝,说七国作乱,皆因晁错而起。鼓动景帝诛杀晁错,派人去吴、楚等国说明情况,叛乱自会止息。正为七国叛乱恼火的景帝,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为了天下平安,舍弃一个晁错算得了什么!
几天后,丞相青翟、廷尉张欧等大臣又联名上书,以晁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为由,请求诛杀晁错。景帝于是“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汉书》)——晁错连朝服都没来得及脱,就被拉到东市腰斩了。
(三)政治考量,景帝迫切需要“替罪羊”
除了自身性格原因、导致树敌太多和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缺乏政治谋略,晁错之死最深层的原因,应该是政治考量的需要——他的死迎合了景帝统治管理、稳定政权的需要,也就是说,削藩成或者败,晁错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从实行削藩之日起,他就成了景帝用来统一中央集权、稳固西汉政权的“砝码”和“替罪羊”。因为对朝廷、对景帝来说,诛杀晁错,是应对当时形势的最佳选择:
其一,诛杀晁错,有利于平定叛乱。当时,七国叛乱打的旗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虽然七国合兵,但有几个小国并不积极,诛杀了晁错,能够从内部动摇、分化叛军的力量,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对付以“清君侧”之名、搞叛乱的吴、楚等国。
-
张鸣珂是什么人?除掉蔡京挫败梁山,却死于靖康之难 2024-01-14
-
最不受待见的三个梁山好汉分别是谁?活着死了都没人理 2024-01-06
-
李清照为什么会称赌王?他为什么那么喜欢赌博? 2024-01-11
-
关胜为什么会成为五虎将的第一位?原因是什么 2024-01-13
-
宋江的天书都是什么内容?晁盖为什么不能看 2024-01-13
-
穆春为i什么能上梁山?他是什么结局 2024-01-0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