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会让胤禛选大将军王?真相是什么
- 中文名:爱新觉罗·玄烨
- 外文名:The Kangxi Emperor;Kayser King
- 别名:康熙帝;恩赫阿木古朗汗
- 国籍:中国(清朝)
- 民族:满族
-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景仁宫
- 出生日期: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
- 逝世日期: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
- 职业: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 主要成就:蠲免赋税、发展经济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主要成就:收复台湾,开府设县
抵制沙俄侵略,大败准噶尔汗国
编修文化典籍 - 代表作品:《御制道德经讲义序》、《四书讲疏义序》、《庭训格言》等
- 年号:康熙
- 庙号:圣祖
- 陵墓:景陵
- 前任: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
- 后任: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
- 在位时间:1661年—1722年
康熙为什么会让胤禛选大将军王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天,阿拉布坦遣准噶尔部将军大策妄率兵大举攻略青海,杀死大藏汗,大军入藏占领拉萨城。康熙皇帝赫然震怒,即命振武将军传尔丹及协理将军祁德里出阿尔泰山,会合富宁安军严防准噶尔入寇,只遣西安将军额鲁特督兵入藏平叛,着四川提督年羹尧驻节西安守护中原门户。但同年九月,传尔丹、祁德里贪功冒进,六万大军全部战死。
消息传来,举朝皆惊。因为二次废立太子暂归平静的朝局再次暗流涌动。在八爷党看来,将阿哥带兵的实权拿到手,进可以学晋国重耳,将兵在外而安,乃至反问北京;退可以威震京师,了却八爷没有兵权的心病。真正做到进退自如,内外策应,文事武备双管齐下,预备要干一场大事。所以对带兵西征的军权势在必得。
简单来说,朝廷百官都觉得”谁做大将军,就是圣心默定的继位人”!
正在胤禩集团紧锣密鼓的上下串联时,胤禛却是里紧外松,不仅没有保荐十三爷胤祥或者自己门人年羹尧出任大将军,甚至在康熙征询意见时坚定地表示支持胤禵出任大将军王。
胤禛在朝堂上坚定支持胤禵出任大将军王
其实,这是康熙对胤禛的终极考验:他要看一看这个仔细认真、耐烦不怕琐碎、坚刚不可夺志的四儿子是否能在紧要关头从全局出发,做到忠心为国,外举不避隙。而胤禛的表现无疑是令他满意的,为了继承人问题经历了无数次权衡考核,辗转反侧的康熙至此终于圣心默定胤禛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剩下的一切就是做好预防措施,保证自己的天下平稳过渡到四儿子手中。而眼前的命将西征,就是最需做好应对措施的当务之急。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经历了接近六十年政治斗争洗礼的康熙帝会如何应对呢?
首先,从这次出征的兵源构成及将领配置上,可以看出康熙深沉的帝王心术。兵源方面,主要调拨了各大绿营出征,这些旗人的家口财产都在京师直隶一带帝辇之下,谁能鼓动他们与中央政府对抗呢?这些将士首先是不是要考虑自己家口财产的安全?而在将领构成方面,有“内廷三阿哥”(胤祉次子弘曦,胤祺次子弘日至,胤佑长子弘曙)都是多次侍从皇祖、亲自聆听教诲的孙辈,还有平郡王讷尔苏、裕亲王保泰子广善、简亲王雅尔江阿子永谦,都是皇室帝胄。如此复杂的构成保证了康熙的意旨可以得到施行。而且每个人的政治利益并不相同、甚至相互冲突,胤禵绝对不可能获得他们所有人的造反支持。
其次,康熙反八阿哥党其道而行之。八爷党在京内势力滔天,还有胤禵这个管兵的阿哥在旁参赞,一旦新君继位,很难驾驭。将胤禵远远支派,既可以削弱八爷党在京城的实力,使新君登基后顺利掌控局面,也可以保证胤禵不至于陷入党政太深,也是对自己这个儿子的保护。
十四子胤禵西征
最后,从两个关键位置的人事任命上可以看出他对胤禛的保护和信任。首先任命年羹尧为陕甘总督,手握重兵把守西北门户,胤禵一旦有什么举动,首先就被年羹尧挡在陕西中原门户之外。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时日一长,根本毫无胜算。同时选派李卫升任西征粮道,专差为胤禵及年羹尧两个大营办粮,这样一把将两军的命脉握在胤禛的手里。十万大军无粮无草,漫说无法动员起征,即便勉强硬挨到北京城高墙之下,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只需宰辅一人登城宣旨招抚,即可望风披靡。
胤禛通过年羹尧牢牢掌控胤禵粮草供应
综上,通过保荐胤禵做大将军王,胤禛顺利通过了康熙对自己的终极考验。而康熙和胤禛也做好了针对性的安排,保证政权的顺利运行。
说史剧曾经针对西北用兵这个话题,深入比较过传尔丹、胤禵、年羹尧三次出征的方方面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和本文一并对比参考。
-
咸丰留下八大顾命大臣处理军国大事 他们是怎么被慈禧收拾掉的 2024-01-15
-
孝庄皇后死后为什么被康熙停尸37年才下葬? 2024-01-03
-
乾隆一生有50多个妃子 嘉庆上位之后是怎么处理这些人的 2024-01-15
-
历史上的果郡王胤礼最后究竟怎么死的? 2023-12-31
-
历史上的孝圣宪皇后是如何一路晋升的? 2023-12-28
-
两大宠臣和珅和纪晓岚,最后结局分别怎么样? 2024-01-14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