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为什么会成为徐达的助手?原因是什么
- 中文名:常遇春
- 别名:字伯仁,号燕衡
- 国籍: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怀远县)
- 出生日期:1330年
- 逝世日期:1369年
- 职业:军事家
- 主要成就:攻破大都,上都之战
- 官职:中书平章军国重事
- 封爵:鄂国公
- 追封:开平王
- 外号:常十万
- 中文名:徐达(1332年~1385年)
- 别称:徐天德、徐魏公、徐武宁、徐中山
- 字号:字天德
- 国籍:中国(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濠州钟离永丰乡
- 出生日期:1332
- 逝世日期:1385
- 主要成就:灭汉、吴政权,灭元,北伐,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 官职:太傅、中书右丞相、太子少傅等
- 封号:魏国公→中山王(赠)
每当一提起常遇春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元末时期,天下大乱,此时的元朝已经岌岌可危。在元末时期,各地的起义是接连不断的出现,这其中就有郭子兴的红巾军。在历史上,能够起义成功的,并且建立王朝大业,这是比较罕见的。可是在郭子兴的红巾军中,一个人不得不说。
他就是尽人皆知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的经历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小时候的朱元璋经历了苦难,为了生存下去,朱元璋先是给地主刘德家放牛。在这时候朱元璋的温饱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后来朱元璋与小伙伴偷吃了小牛犊。
结果朱元璋被地主赶出了家门,于是朱元璋开始流浪街头,做起了乞丐。之后朱元璋到了寺庙,也就是在这里,朱元璋命运发生了改变。在寺庙中,朱元璋在老乡徐达、汤和等人的建议之下,加入了红巾军。这时候的朱元璋命运发生了扭转。
加入了郭子兴之后,朱元璋建功立业,此后还迎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之后朱元璋就开始征战天下。在朱元璋征战天下的过程中,越来越大的人加入了红巾军中。不过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有属于自己的势力,这时候的朱元璋迎来了一位大将。
他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常遇春。最初的常遇春是四处打家劫舍的盗匪,那么在之后,常遇春决定弃恶从良。于是常遇春选择了加入朱元璋阵营中。从此开始,常遇春开始辅佐朱元璋建功立业。在当时来说,常遇春就有“常十万”的绰号。
由此可见,常遇春的能力肯定是有的。即使是朱元璋自己也认为常遇春是“虽古名将,未有过之”。可问题是这样一个能力出众的人,竟然一直是徐达的副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徐达与常遇春一样,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常遇春与徐达相比,仅仅不是朱元璋的玩伴。常遇春是中途加入朱元璋阵营的。反而徐达、汤和都是朱元璋的儿时玩伴。公元1352年,也就是朱元璋在皇觉寺的时候,汤和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并当上了千户。于是汤和建议朱元璋也过来。
就这样,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阵营。后来的朱元璋奉命回乡招兵买马。其中就有徐达。常遇春是弃恶从良。常遇春加入朱元璋阵营之后,就开始与徐达合作。公元1356年,常遇春第一次与徐达合作,两人步舟师水陆并进,渡过长江进攻张士诚的淮东地界。
从此之后,两人的合作就从未间断。常遇春与徐达有过很多次合作,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何常遇春一直是徐达的副手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与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公元1360年的时候,常遇春与徐达在九华山大败陈友谅,可问题是两人在处理俘虏的问题上起了争执。
常遇春认为应该立即杀死俘虏,避免留下后患,相反徐达的看法就不一样,他认为应该留下俘虏,假如全部杀死,那么之后肯定是没有人敢投降了。在这次征战中,两人都是主将,谁也说服不了谁。面对这样的情况下,徐达向朱元璋进行了汇报。
朱元璋知道此事后,还没有做出决定,常遇春知道了徐达向朱元璋汇报,当即就杀死了一半的俘虏。不过朱元璋肯定是支持徐达的。常遇春杀了一半俘虏之后,朱元璋是非常生气。不过朱元璋下令,以后徐达和常遇春作战,常遇春只能为副将。
除了常遇春滥杀俘虏之外,朱元璋不让常遇春当主将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常遇春没有长远的眼光。众所周知的是,一名主将,要有临场判断的能力,其次就是要有远见。在朱元璋讨论讨伐张士诚的时候,常遇春说了一句“以我百战之师,长驱直入捣向元大都,必如破竹之势。”
常遇春说出这样的话,让朱元璋很是不满意。虽然朱元璋有强大的实力,但是过多人员的投入,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死亡。这肯定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更为主要的是,常遇春没有战略和战术,这样强攻,很可能造成士兵的重大伤亡。
-
蓝玉、胡惟庸、李善长一起造反的话,有机会能扳倒朱元璋吗? 2023-12-31
-
范文从:本来被判死刑,后来不仅免死还得了免罪金牌 2024-01-08
-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 刘伯温为何能逃过一劫? 2023-12-29
-
威震边陲的靖难名将,揭秘陈懋传奇的一生 2024-01-13
-
任职大理寺卿的李仕鲁,因惹怒朱元璋被活活摔死 2024-01-12
-
明朝首辅高拱与张居正、明穆宗是什么关系? 2023-12-1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