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为什么在位时间那么短?原因是什么
历史名人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贺在位期间为什么那么短,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汉昭帝刘弗陵突然驾崩,终年才21岁。由于昭帝正值青年、身体健康,因此很多人猜测他并非正常死亡,实则有人故意而为之,而专制朝政的大司马霍光嫌疑最大。原因无他,汉昭帝早慧睿智,颇有其父汉武帝之风,难免会让执政日久、醉心于权力的霍光忧心忡忡。所以,让汉昭帝早些离世,对霍光来讲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由于汉昭帝没有子嗣,所以等到他驾崩后,该由谁来继承帝位,便成为汉帝国面临的头号难题。此时,昭帝的异母兄、广陵王刘胥依然健在,因此有部分朝臣便向霍光建议,应当遵循“兄终弟及”的原则,拥戴刘胥为帝。然而,霍光考虑到刘胥正值壮年、难以控制,加上做事荒唐、不尊法度,一旦当上皇帝必然会闹出大乱子,所以一口予以回绝。
既然刘胥不能继位,那么接下来只能从昭帝的晚辈中进行选择,此时有大臣建议择立皇侄刘贺(昌邑哀王刘髆之子)为帝。霍光思考数日后,觉得刘贺只有18岁、年幼易制,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经与皇后上官氏(霍光的外孙女)、副手张安世商议后,最终决定拥立刘贺为帝。当年六月初一,刘贺正式登基为帝,史称汉废帝。
但让绝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刘贺只做了27天皇帝便被赶下台,由此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个被废黜的皇帝,同时也是汉朝在任时间最短的皇帝。刘贺的任期之所以如此短促,归根到底是因为他得罪了权臣霍光,使得君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由此失去继续执政的可能性。导致刘贺与霍光反目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点:
首先,组建自己的执政团队,意在控制朝廷,削弱乃至剥夺霍光的权势。刘贺进京时,把身边值得信赖的数百名郎官全部带在身边,登基后又赐予他们列侯或二千石官员的墨缓、黄绶,将这些人全部安插在朝廷各重要部门内,以此来实现刘贺控制朝廷,削弱乃至剥夺霍光的权势目的。这种企图是如此明显,不能不引起霍光的恐惧和忧虑。
其二,拔高生父刘髆的名分,跟昭帝做身份上的切割,以强化自己的地位。按照宗法礼制的规定,刘贺在继承帝位后,必须遵守“小宗入继大宗”的原则,认汉昭帝为皇考,而不能再称呼刘髆为父亲,而这也是霍光拥立他的先决条件。然而,刘贺登基为帝后,却亲自制作玺书,派遣使者祭祀刘髆的陵园宗庙,并自称为“嗣子皇帝”,明摆着向天下宣示,自己的帝位是继承自生父刘髆,而非昭帝。
其三,通过频繁的征索,不断地强调自己的权威,并考察朝廷各部门的忠诚度。据史书记载,刘贺在担任皇帝的27天时间里,不停地向各个官署颁发诏令、征索物品,这种事情,前后竟然有1127起之多,均被霍光指责为错事、坏事,有违朝廷制度(详情见《汉书·霍光金日磾传》)。但是,刘贺这样做绝非仅仅是出于贪婪,而更大的可能性,则是强调自己的权威,并考察朝廷各部门的忠诚度。
通过以上三点,刘贺明白无误地向霍光说明,他虽然年纪很小,但绝不是一个柔弱胆怯、容易控制的傀儡皇帝,这汉家天下必须由他说了算。然而,刘贺明显低估了霍光的能量,在夺权过程中又操之过急,加上他本身的一些荒唐行为(如召幸昭帝的嫔妃、在守丧期间嬉笑娱乐等等),终于让深感威胁的霍光抓住机会,决定对他实施废黜行动。
同年六月二十七日,霍光经与上官太后、张安世商议后,以“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的罪名,通过不流血政变的形式,宣布废黜刘贺。随后,霍光又大肆捕杀刘贺的党羽,共有200多人被斩首,而更多的人则被流放。刘贺被废黜后,霍光迎立昭帝的侄孙刘病已(戾太子刘据之孙)为帝,是为汉宣帝。
汉宣帝即位后,册封刘贺为海昏侯
霍光废黜刘贺后,将他驱逐回昌邑国,但却削夺他的王爵,只赏赐给他汤沐邑二千户来维持生存。等到霍光病逝、宣帝亲政后,刘贺因为谨守臣礼,没有不轨之举,因此被册封为海昏侯,赐食邑四千户。神爵三年(前59年),退位15年的刘贺因病薨逝,终年才33岁。刘贺死后,海昏侯国一度被废,直到汉元帝时期才恢复,并由刘贺之子刘代宗袭爵,这也是后话了。
-
他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最后什么结局? 2023-12-26
-
李儒:董卓手下的无双谋士,还曾毒害弘农王 2024-01-03
-
韩信一生战功无数,为什么会那么惨? 2024-01-03
-
刘邦一共有几个兄弟?他兄弟的结局怎么样?他们有后人吗? 2023-12-29
-
张良和萧何谁更聪明? 2023-12-23
-
汉景帝有多薄情?冤杀重臣和头号大将,连亲兄弟也不要了 2024-01-1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