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不杀掉朱棣的原因是?怕担上杀叔罪名
- 中文名:朱棣(1360~1424)
- 别称:明成祖,永乐大帝
- 国籍:中国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应天(今江苏南京)
- 出生日期:1360年5月2日(庚子年)
- 逝世日期:1424年8月12日
- 主要成就:编修《永乐大典》,经营东北;派郑和下西洋,占领安南,五征漠北
- 代表作品:《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
- 在位时间:1402年至1424年
- 庙号: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年号:永乐
- 陵墓:长陵
- 前任:朱允炆(明惠宗)
- 继任:朱高炽(明仁宗)
- 中文名:朱允炆(公元1377年~?)
- 别称:建文帝、明惠宗、明惠帝
- 国籍: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京师(今南京)
- 出生日期:1377年12月5日(洪武十年)
- 逝世日期:不详
- 主要成就:建文新政平定叛乱、改革法制实行削藩
- 在位时间: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
- 庙号:惠宗
- 谥号:让皇帝、惠皇帝
- 年号:建文
- 前任:朱元璋(明太祖)
- 继任:朱棣(明成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名人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为什么不杀掉朱棣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建文元年燕王反叛之初,建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并没有将朱棣放在眼里。以为燕王一隅之兵,要翻天是件天大的难事。善良又有点迂腐的建文帝朱允炆甚至还给手下授了了一道奇特的口谕,不准任何人伤害他的叔叔朱棣,以免让他担上杀叔罪名。
朱允炆为什么不杀朱棣
众所周知,靖难之役是明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事件彻底改变了朱允炆和朱棣这对叔侄的命运,朱允炆下落不明,失去皇帝宝座,而燕王朱棣却登上了原本属于侄子的皇位,并且成为明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那么人们不禁好奇,为什么朱允炆不先下手为强,杀了朱棣呢,这其中有三个原因。
一是不想杀。朱允炆其实根本不想杀了朱棣,朱允炆从小生长在皇宫中,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没有经历过战场厮杀,性格温和宽厚,懦弱仁慈。他最看重儒家的仁义道德,这导致他不会做出诛杀叔叔朱棣这样手足相残的事情。而朱允炆削藩原本也是为了缓和朱元璋滥杀功臣而导致的民怨沸腾。
二是不敢杀。虽然朱允炆削藩的矛头就是针对燕王朱棣这个实力最为雄厚的藩王,但是由于朱允炆上台不久,根基不稳,又缺乏经验,操之过急,显然朱棣的实力远远超过朱允炆,朱允炆也没有朱棣那样的胆识谋略,所以朱允炆也不敢杀朱棣,这样的局面导致朱棣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动靖难之役。
三是不能杀。虽然朱允炆削藩的意图显而易见,但是他却不能杀朱棣,因为朱棣当时驻守北平,而北元势力对明朝北部边境威胁很大,因此朱棣担负着抵御外族侵略,保卫京师的重任。一旦下令杀死朱棣,必定给北元以可乘之机,而朱棣的实力又最为雄厚,所以朱允炆不能轻易杀死朱棣。
朱允炆简介
公元1368年,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农民起义军最终推翻了元朝长达一百六十年的统治,创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登基为皇帝,成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帝,史称明太祖。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并不是朱元璋任何一个儿子,而是他的孙子朱允炆。那么历史上关于朱允炆简介如何,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成为大明朝第二位皇帝的?
朱允炆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于公元1377年12月5日,出生地是明朝的国都南京。朱标是朱元璋继位后册立的皇太子,备受朱元璋的器重和喜爱。朱标的第一个孩子少年早夭,令朱标十分伤心,次子朱允炆顺理成章的成为朱标最为器重的儿子。公元1392年,朱标因病去世,皇太子之位空悬,朱元璋在伤心之余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成为皇权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朱允炆是一个性格极为温和,外表看起来十分腼腆的文人,虽然一生怀有极为远大的抱负,希望带领大明朝进入更为辉煌的时代,但实际上却因为长期养在深宫,缺乏实战经验,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和国政经验。
虽然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成为大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但这并不能改变他那不幸的命运,建文帝在位时间仅为四年便被燕王朱棣给夺取皇位,最终落得生死不明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可以看出建文帝朱允炆并不是当皇帝的料,朱允炆太过优柔寡断,容易受人愚弄,处事没有远见,不懂思考。还有一点,朱允炆作为孙子辈的,完全是靠朱元璋对自己的父亲的厚爱才当上的皇帝,自然没有什么威望,内外不服。
-
从太子到皇帝:弱者是这样生存的 2023-12-12
-
嘉靖皇帝为什么会沉迷修道?原因是什么 2024-01-08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他和刘伯温谁的功劳更大 2023-12-19
-
西厂汪直:厂卫制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代表 2023-12-23
-
陈谔是什么人?他又是因为什么事情被活埋 2024-01-01
-
名臣杨士奇趣事 杨士奇为人如何? 2023-12-1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