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不得不杀袁崇焕?袁崇焕是冤死的吗?
- 本名:袁崇焕
- 别称:袁督师
- 字号:字元素,号自如
- 所处时代:明末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广东东莞石碣
- 出生时间:1584年6月6日(万历十二年)
- 去世时间:1630年9月22日(崇祯三年)
- 主要作品:诗词《落第》,《秋闱赏月》,《入狱》,《狱中对月》等
- 主要成就: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关于明末大将袁崇焕的死,历来众说纷纭,而且最广泛的认知是他死得太冤了,崇祯这个糊涂蛋,实在是太糊涂了。
袁崇焕被杀冤不冤?当然冤。但要从皇帝崇祯来说,不冤。托付给了你最高机密,你给我泄露,未经批准擅自判处大军区司令员毛文龙死刑。不杀你杀谁?
那么,袁崇焕为什么会被杀?他真的没有罪过吗?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一日,袁崇焕被逮捕入狱。崇祯给他定的罪名大得吓人:“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暗藏夷使,坚请入城……”八个多月后,这位自称“大明国里一亡命徒”的抗金名将,就被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当初,袁崇焕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刚愎自用、猜忌多疑的崇祯还是自食其言了。
从历史上看,崇祯皇帝虽然不够英明,却也不算糊涂,袁崇焕身系国家安危,何以如此残酷地杀了他呢?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认为:“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说他擅杀大将,罪同秦桧;谈迁的《国榷》则说他“愎谏怯战,避难规利……”但以袁崇焕的一贯英勇和战绩而言,更难令人相信。
而最通常的说法是:崇祯听信了阉党的话,误认为袁崇焕与后金订有密约,有意引敌深入。再联想到他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要求部队入城居住等可疑现象,于是便只有杀之而后快了。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修《清太宗实录》时,人们才从满州老档中知晓:袁崇焕的被杀,是中了清太宗的反间计。王先谦在《东华录》里转述说:“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付与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榜式、达海监收,至是回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作耳语云:‘今日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庚戌,纵杨太监归。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帝,遂执袁崇焕下狱。”
也亏得乾隆皇帝开明,宣布为这祖上的仇敌平反,后来在清修的《明史·袁崇焕传》中写道:“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看来,袁崇焕是因崇祯皇帝轻信而被误杀,但有些人认为崇祯是蓄意杀人。崇祯是个极难伺候的主子,史家评论他“焦求于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三番四覆,夕改朝更”。常因一言不和或稍不顺心而胡乱杀人,在他执政的十七年里,更换宰相五十多个,刑部尚书有十七人罢官,七个总督被杀头。而袁崇焕身系国家安危,更是崇祯最重视的对象。但袁崇焕自恃清白,独断专行,便难免落人口实。这在平时,崇祯只好容忍,而当皇太极兵临城下时,原先的信任突然消失,袁崇焕没有了使用价值,自然非死不可。
其实,从袁崇焕自身来看,他的悲剧似乎是早就注定了的。因为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失误,而且还是一些致命性的失误。他曾擅自与后金议和,然后再上奏皇帝,如此重大和敏感的问题视同儿戏,岂不令皇帝猜忌?这是其一。
其二,袁崇焕复出时,竟然在新皇崇祯面前夸下“五年全辽可复”的海口,并说如果复辽不成,先把祖大寿等三人杀掉然后自杀。一些好心人提醒时,他却说:“聊以是相慰耳!”作为皇帝倚重的统帅说话如此随便,能不引起皇帝的不满?
其三,尽管毛文龙的十二大罪并非捏造,但毛文龙交结近侍,拜魏忠贤为父,在阉党中是个大能人,不宜擅自诛杀。史学家谈迁说“则杀岛帅适所以自杀也”,并非妄加评论。
其四,皇太极率领数十万大军,长途奔袭而围困了北京,作为关防主帅的袁崇焕居然没有察觉,这岂不是严重失职?而后他不召自至且坚请入城,又怎能不有引狼入室的嫌疑?
袁崇焕的这些失误,本来等于自杀。又适逢皇太极用反间计害他,适逢朝中群小的攻击,更适逢崇祯那样猜忌多疑的皇帝,于是只有死路一条了。
-
洪承畴是谁,贰臣洪承畴是怎么死的呢? 2023-12-17
-
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孝宗朱祐樘 2023-12-16
-
明朝的内行厂到底有多可怕?明朝厂卫中权力最大 2023-12-11
-
蓝玉他都做了些什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杀他 2024-01-14
-
大奸臣严嵩的权力有多大?他为什么能够权倾朝野21年 2024-01-06
-
“三杨”之一杨溥简介 和杨士奇的区别 杨溥家训 2023-12-1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