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晚年为什么会害死自己的儿子 汉武帝是不是真的老糊涂了
- 姓名: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
- 别称:刘彘、汉武帝
- 国籍:中国(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长安皇宫
- 出生日期:公元前156年(景帝前元元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87年(武帝后元二年)
- 宗教信仰:儒家之学
- 主要成就:开创汉王朝军事最鼎盛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开丝路,大破匈奴,征服西域,吞并朝鲜
- 代表作品:《秋风辞》《瓠子歌》《天马歌》《悼李夫人赋》
- 谥号:孝武皇帝
- 庙号:世宗
- 陵墓:茂陵
很多人都不了解汉武帝逼死儿子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欣赏。
导语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他穷其一生北击匈奴,为汉朝稳固边防。而在其任内,汉朝的国力也达到鼎盛,因此人们称汉武帝统治时期为"汉武盛世"。
但汉武帝也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一样,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后便开始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比如长生不老之术。
在他之前,秦始皇也曾梦寐以求想要长生不老,结果不但耽误了自己,更耽误了国家。而汉武帝晚年,对生死的恐惧更为迫切,使得他逐渐变得焦躁与疑神疑鬼起来,一旦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就怀疑是有人诅咒他。而在汉武帝征和二年,汉朝还真就发生了一场因巫术引起的大风波。
汉武帝影视形象
巫蛊之祸:汉王朝的一场血色风暴
巫术在中国由来已久,巫本来是指那些从事占卜、祈祷等活动从而为人消灾祈福甚至治病的人。在先秦时代,巫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夏商周时期,几乎国家的每一个大事都要通过占卜获得。
那时候的统治者非常迷信,其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不惜杀害大量的牲畜甚至奴隶来进行祭祀。而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刻在牛骨龟甲上的占卜活动的记录。可以说,一定意义上,巫术对文明的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巫术在中国逐渐开始衰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这一时期,奴隶制社会逐渐解体,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封建君主为了加强自身权力,将原本独立的世俗社会与精神社会合二为一,使得巫师这一曾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的政治势力就此衰落,但社会上还是保留了巫术活动。
巫蛊之祸
在西汉时期,随着汉武帝推崇"独尊儒术",而巫术在民间近似于宗教一样的传播与汉朝所推崇的"君权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相违背,因此被汉朝政府所打压,只有一部分巫师因为要主持国家祭祀而得到官方许可。
在汉武帝征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1年春正月,时任丞相公孙贺及其子公孙敬声因为身涉巫蛊大案而被汉武帝逮捕下狱,事后父子二人的罪名坐实,公孙贺父子被处死,公孙家族被灭族。同时受到牵连的还有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以及卫伉等数万人。
公孙贺在朝中官至宰相,而他的儿子官拜太仆,其家族极尽尊荣。公孙敬声因为挪用巨额军费而惹恼了汉武帝,被捕下狱,公孙贺为了救儿子而请命抓捕巨盗朱安世。
朱安世被抓后在狱中揭发公孙贺曾下蛊诅咒天子,汉武帝因此将公孙贺也下狱,之后便将公孙家族在内的一大批人一一处死。
卫青影视形象
公孙贺的老婆是卫青的妹妹卫君孺,诸邑公主是卫皇后的女儿,卫伉是卫青的长子,此次大祸可以说是极大的撼动了卫氏家族在汉朝的势力。但这次事件到这里并没有就此了结,其后还牵扯出更大的风波。
此后汉武帝因做了一个噩梦,整天精神恍惚,因此又怀疑有人诅咒他。而此时,汉武帝身边有一个叫江充的臣子,因为早年得罪过卫皇后母子,害怕武帝驾崩,卫太子即位之后找他算账,因此说可能是卫太子刘据给天子下蛊。武帝信以为真,因此委任江充调查此案,江充就伪造了人证物证,然后声言要奏明天子。
卫太子非常惶恐,就与手下商议,少傅石德说:"前丞相父子、两公主及卫氏皆坐此......太子不念秦扶苏事耶?"在众人的撺掇下,太子刘据为了自保因此起了反抗之意。刘据首先派人逮捕了江充、韩说等人,随后将其一一斩杀,然后调遣士兵卫卒准备武装反抗汉武帝。
刘据谋反
此时汉武帝已经得知了消息,因此派丞相刘屈氂带兵平定叛乱。两支军队在长安城展开激战,数日之内,横死数万人,血流成河。
最终是汉武帝的军队战胜了卫太子刘据的军队,刘据逃出长安,本想投奔湖县的旧相识,却因此泄露行迹,在官军追捕之下,刘据无奈自杀,其死后被谥为"戾太子"。
在此之前,刘据的母亲卫子夫已经被汉武帝收缴权力,随后自杀。而卫氏家族以及追随刘据的门客、各家贵族被汉武帝尽数灭族,曾煊赫一时的卫氏就此在汉朝全然倒台。
征和三年,再次有人揭发丞相刘屈氂阴结贰师将军李广利图谋不轨,并以巫术诅咒汉武帝。而此时的汉武帝对当初逼死卫太子刘据一事有所悔悟,此时就将怨气撒在了刘屈氂的身上,刘屈氂被腰斩,其妻被枭首,而李广利妻子被捕,带兵在外的李广利败降于匈奴,后来因汉朝的运作被杀。
而除了刘屈氂,当初参与迫害卫太子的一干人等尽数遭到报复,江充、苏文等家族均被灭族。而悔恨不已的汉武帝晚年怀念太子刘据,还特意建了一座思子宫,以及在湖县修了一座归来望思台。
晚年的汉武帝
皇帝的无奈:挥之不去的政治阴影
汉武帝之所以会下决心铲除卫太子刘据,从直接原因来看是因为江充构陷从而导致卫氏母子谋反。这一说法有一个漏洞,那就是刘据在被江充等人构陷后,已经捕杀了江充。
江充一死,刘据完全可以找汉武帝自表清白,而不是踏上谋反这条不归路。因此,此次巫蛊之祸的本源并不在于一两个奸臣的挑唆,而是汉武帝图谋已久的一场政治运动。
汉朝的皇帝都有一块心病,那就是汉高祖之后吕氏家族专政留下的阴影。在吕氏专权期间,但凡有点能力的刘姓子弟被吕后等人一一处死,只有一个在代北蛰伏的代王刘桓幸免于难,这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而正是吕氏专政留下的阴影,让汉朝之后的皇帝对于外戚专政非常恐惧。
早在汉景帝时期,其废刘荣而改立刘彻为太子,从传统观点来看是因为长公主刘嫖的运作。但有一点被人们忽视掉了,那就是汉景帝对于刘荣即位可能引发的外戚专政的担忧。
诸吕之乱
《史记》曾记载:"汉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于栗姬曰:'百岁后,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栗姬就是太子刘荣的母亲,其为人专横跋扈,这也是长公主刘嫖转而与刘彻母亲王娡结盟的原因。
而汉景帝嘱托栗姬好好好对待自己的其他儿子,栗姬不仅不肯答应,还出言不逊。这一反应无疑会让汉景帝联想到曾经的吕后一朝的光景,因此对栗姬得势的担忧进一步加深。
汉景帝当然不愿意悲剧重演,因此已经下定决心要废黜刘荣与栗姬,长公主的运作只是推波助澜而已。
同样的局面出现在了汉武帝一朝,首先说,汉武帝为什么要抛弃陈阿娇呢?陈阿娇的罪名也是巫蛊诅咒,所谓:"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但其实,巫蛊之祸只是一个托词,汉武帝早年受制于窦太后,这一经历使他对长公主专权的担忧与日俱增,废黜陈皇后只是为了打击刘嫖势力。
长门宫
而卫氏一门之后在汉武帝一朝极尽荣宠,卫子夫是皇后、她的儿子是太子、她的哥哥和外甥掌握军权、她的姐姐是宰相夫人,此时的卫氏可谓是权倾朝野。当时天下歌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可见卫氏之盛,这样的局面不由得汉武帝不去担忧。
后来汉武帝就有意疏远卫氏,先是与卫青的关系渐渐冷淡,不再给他加授军功,转而宠爱霍去病。再者卫子夫也渐渐失宠,汉武帝开始宠幸其他妃嫔。汉武帝的举动使得卫氏也开始顾虑起来,他们担心卫太子的地位可能不是很稳固。
汉武帝为了稳定卫氏人心,专门和卫青说:"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乎! 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 可以意晓之。'"卫青听罢,当即拜谢,卫子夫也脱簪请罪。
卫子夫影视形象
汉武帝此举只是为了安人心,他心里对于卫氏的顾虑一直没有消解,因此萌发了废刘据而立其他皇子的想法。正是皇帝与皇子、皇后、权臣之间的猜忌心理,使得双方累积了很深的矛盾,这才给了奸臣以机会。最终,在江充等人的运作之下,巫蛊之祸终于爆发。
汉武帝通过第一波打击实质上已经斩断了卫氏在朝中的左膀右臂,而此时的平叛则是将卫氏从朝中连根拔起。而在这一过程中,江充、刘屈氂等人都是汉武帝的棋子,因此事后被汉武帝也一一清算。
卫太子没了,但太子之位不能空着,汉武帝有意立钩弋夫人之子刘弗陵为太子,但唯恐钩弋夫人一脉再次成为类似于卫氏一样的外戚势力,因此杀死了钩弋夫人。
当时的天下人不理解,说:"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而汉武帝对左右说:"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汉武帝言明了其中利害,他这么做就是不想吕后的故事重演。
结语
一个政治事件,其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政治原因。对于一个古代帝王来说,如何保证其王权的稳固以及家族的世代传承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而由于古代封建王权的家族性特点,外戚成为其不可回避的问题。
自汉高祖以来,汉朝深受吕氏专权的影响,给之后的历代刘姓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其都致力于避免自己及自己之后的王朝统治再受其影响。所以在文、景、武三朝对于外戚极为防范,因此酿成了一些政治悲剧。而这些做法虽然冷酷,但对巩固王权极为重要与有用。
只是因为皇权的世袭性,无法保证一个王朝始终控制在一个强势的君王手中。汉武帝之后,汉朝的皇帝大多早亡或年幼,使得国家大权旁落,汉朝也因此深受外戚专权之困扰。为了打压外戚,皇帝重用宦官,又造成了宦官专权,汉朝的政治就在宦官与外戚的斗争之中逐渐走向败坏,终致汉朝灭亡。
-
韩信功成名就后如何对待胯下之辱的仇人? 2023-12-09
-
韩信打仗用兵那么的厉害 韩信到底是跟谁学的 2023-12-26
-
真正历史上张良是怎么死的 2023-12-23
-
曹腾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历史上第一位当皇帝的太监 2024-01-19
-
刘邦当过张耳的小弟?刘邦是怎么对待张耳的? 2023-12-29
-
董卓进京行废立之事时,为何没有人阻止他? 2023-12-26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