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项羽自杀真的是无颜过江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 姓名:项籍(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
- 别名:项羽,项王,西楚霸王
- 字号:字羽
- 民族:华夏族
- 出生地: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
- 出生日期:公元前232年(庚子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202年
- 职业:西楚霸王、军事家
- 主要成就: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推翻秦朝,建立西楚政权
- 代表作品:《垓下歌》
- 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彭城大战,垓下之战
- 相关事件:鸿门宴,会稽起义,霸王别姬
- 故都:彭城(今徐州)
对项羽自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翻开历史这本书,我看到了这样一幕:韩信设下十面埋伏,项羽兵败垓下,自尽于乌江。这位英雄就这样走完自己的传奇一生,可是却有声音讲所谓的项羽无颜过江自刎,其实不外是个谎言,历史中的项羽乌江自尽真的另有隐情吗?
说起项羽,毫无疑问他既是个’历史名人‘,也是个‘现代明星’。于他,他或许没有帝才,但西楚霸王之名让他在那个时代留有一席之地。于他,李晚芳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那于他,这样一个响当当的英雄人物又怎死的如此悲壮呢?
史料它告诉我们的那些隐含的历史隐情。一种说法:《史记·项羽本纪》:“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其中一句记载说项羽自述自己不愿渡江是因为追随的八千子弟兵都死了,我看过项羽从垓下之围到乌江自尽的全过程,过程中就已损失惨重,他的八千子弟兵就已所剩无几。
所以如果是因为跟随自己的众多子弟兵损失太多而羞愧,项羽那重情义的性格会使得他那时就追随子弟兵而去,又怎会再拼尽全力逃出包围圈呢?也许是司马迁本人对项羽的偏爱之文学美化,借八千子弟给人一种悲壮感吧,作者也想以此丰满一下项羽的形象吧!
若不是因为八千子弟,又是因为什么呢?史学家给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解释:怕再次被(乌江亭长)欺骗。
这个再字又从何而来呢?因为项羽先经历了农民之骗,所以他担心再被乌江亭长欺骗。
这是大致过程:经历垓下之围时,项羽其实早已想好应对措施,只要按照按照他原本设计好的逃跑路线,汉军很难追上。但项羽的气运用尽了,天不时地不利人更是不和。他逃到阴陵迷路时,向一农夫问路,农夫“好心”指路,但他却陷入天泽。(那时项羽明白农夫在骗他)而不幸的结果便是,这一耽误给了汉军充足时间来围追堵截他,他的逃亡之旅也更加艰难。
项羽剧照
那么史料中记载的项羽自杀与担心再次被骗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身处绝境时,明明自己不甘心,甚至努力反抗寻找希望,终于,你似乎找到一个指引的方向。但走进之后,才发现那不过是一个圈套,就像全世界都在说着这个人有罪,这个人要反抗的不只是最初的性命之险,更是来自精神上的被孤立。
对于当时的项羽而言,他不怕因战争而死,因为胜败若已注定,便如他曾说过的“天要亡我”,他不会有不甘心。有人认为:欺骗是自我的,摧毁的是项羽的心理。战败而死是荣耀,而欺骗被抓是羞耻。项羽是外表勇武、心田敏感的贵族,属于可杀不行辱的那一种人。
于是,那一刻,项羽来至乌江,他心想:天意已定,兵败已是必然,又何须上船受骗以致羞辱而死。羞辱而死!自我了断!他选择了后者。也许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但可以随自己心意决定自己的离开。他遵循自己的内心,士可杀不可辱,一个身为贵族、勇士、武人的项羽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
如果历史重来,时间倒退,在公元前202年,在鸿沟之盟时,项羽可以察觉刘邦的真实意图,不是天真的把这个协议当做回江东和喘息的时机。那以后的历史会不会就没有刘邦毁约,重兵围困,把项羽围困垓下,最终乌江自尽的悲壮结局!
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就像项羽曾经可以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鸿门宴上听信项伯的话而放过刘邦;成为“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沐猴而冠的人,这一切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是项羽那轰轰烈烈却又悲壮结尾的人生!
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
秦始皇一共有多少子女?秦始皇的后人结局怎么样? 2023-12-29
-
做一只刺猬或一条鱼 2023-12-12
-
历史上最不该死的三位名将,可惜下场很惨 2024-01-14
-
李斯最后是怎么死的 李斯是被赵高害死的吗 2023-12-21
-
秦始皇为什么会自称为"朕"?真相是什么 2024-01-06
-
秦末时期陈胜与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023-12-2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