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如果当真举兵谋反的话 韩信能不能成功
- 中文名:韩信(公元前231~公元前196)
- 国籍:中国(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淮阴(今江苏淮安)
- 出生日期:公元前231年(辛丑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196年
- 职业:大将军、左丞相
- 主要成就: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
- 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
- 封爵:齐王→楚王→淮阴侯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如果韩信要反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似乎历代皇帝在打的天下登基之后都会选择杀掉一批功臣,原因很简单,害怕功高盖主。岳飞的死也许是他人陷害,但是也和岳飞声望太高,皇帝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有关。同样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也是在放那些功臣一条生路。韩信遇到了刘邦,也是如此。但是历史上韩信兵法造诣颇深,便有了一种猜测,若是韩信当真举兵谋反,会成功吗?
对于韩信的用兵之计,古往今来的评价度都很高。攻入巴蜀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排兵布策上可以说是揣摩透了敌人的心理,既抓住了军事要地,又迷惑了敌人的视线,堪称范例。在攻打魏王时用的也差不多是这个套路,用岸边的船来转移视线,实际用木桶一类的东西在其他地方渡河。
其实除了迷惑敌人以外,韩信对于士兵的心理也把握得非常准。像是攻打赵国的时候,韩信让将士背水一战,激发大家的潜力,又将赵军营中的旗帜改为自己这方的旗帜,以此来鼓舞将士。再是十面埋伏中的四面楚歌,利用楚国将士远离乡土思乡的情绪弱化楚军的战斗力。这些都隐含着心理战的原理,而韩信对此运用得十分熟练。
通过上面的分析,韩信带兵打仗的技术固然高超,但总体上还是一种取巧的胜利,尤其是运用士兵心理进行潜力激发或者战斗力削弱,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前提,那便是庞大数量的士兵。汉朝建立之初,百姓终于摆脱了战争之苦,准备开始安安稳稳的过自己的小日子,此时若是韩信造反,第一个问题便是难以招兵买马。楚汉之争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理,刚刚平稳的社会很难再提供兵马,也很难再承受战争。韩信无兵,如何能赢?
再说说刚建立的汉朝,刚刚上任的刘邦还是一个非常能干的皇帝。汉朝在他的治理下已经慢慢地开始恢复生机。百姓也渐渐的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面对刘邦的威望以及刘邦身边众人的支持,韩信若是想谋反,很难有一个恰当的理由。若是为了篡位而谋反,先不说后人评价如何,在当时的情况下,百姓首先就不会拥护韩信,古言道,得民心者的天下。韩信没有正当的名头起兵,之会遭到天下人的讨伐,又怎会成功?
韩信即使造反也不会成功,与刘邦的提前防范也有很大的关系。刘邦对于韩信并不能说完全信任,所以封他为楚王时便同时在防范他。第一道防范是将他分封到了偏远的地区,而且和匈奴靠近,如此一来,韩信便有了外患,若是想考虑谋反,也要先考虑如何处理与匈奴的关系。二是刘邦封王时削弱了韩信的兵权,没有士兵便没有了造反的力量。更何况刘邦本就有心防备,韩信稍有异动便会被遏制,造反定然不会成功。
韩信此人是中国典型的英雄人物性格——能屈能伸。这一点在其年轻的时候能够忍受胯下之辱便体现出来了。但是这件事也表现出了他也是一个非常激进的人,明明是极端屈辱的事情,但是他一咬牙也就这么做了,可见他只要认定做了一件事,便毫不顾虑其他。这也导致他在听到一些风言风语时,容易轻信,不够谨慎。这样的性格让他在与人相处之道上处于极端的劣势。韩信倘若要造反,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打败刚刚建立的汉朝,所以他需要与人联合,但恰恰这是他的弱点。所以韩信若是想造反,打败汉朝对他来说几乎不可能。
还有一点阻止韩信成功打败汉朝的便是他的盲目自信。我们皆明白,若是想成功便要戒骄戒躁,切不可盲目自大。但是对于韩信来说,这些并不容易。当年他在项羽帐下时便是因为项羽不肯重用自己,凡事不采取自己的意见而最终选择逃走,投奔刘邦,若是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只怕韩信也要以同样的理由离开刘邦了。刘邦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所以在这一点上,韩信和刘邦的差距便被拉开了。当年项羽也是狂妄,最终败给了刘邦,而今的韩信也是狂妄,若是造反,仍然会败给刘邦。
假设韩信有心造反,面对刚刚建立的汉朝,他不可能成功。不论是百姓的意愿还是韩信手上的兵力,抑或是韩信的性格和刘邦的防范,一切都是指向韩信的不利因素,所以韩信必败无疑。
-
刘秀一生为何钟爱阴丽华? 2023-12-23
-
东汉历史上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祭肜知名度为何不高? 2024-01-25
-
吕后为什么会恨戚姬和刘如意 仅仅是因为戚妻夺宠和赵王夺位那么简单吗 2024-01-10
-
薄姬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生只侍寝过一次皇帝 2024-01-17
-
歌姬出身的卫子夫为什么会的得到汉武帝的信任? 2024-01-21
-
冯嫽是什么人?一位杰出的女外交家,三走“丝绸之路” 2024-01-0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