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偷渡之后就剩下两千人 邓艾为什么还能消灭蜀国
- 中文名:邓艾(197~264)
- 别 名:邓范、邓士载
- 国 籍:曹魏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
- 出生日期:公元197年
- 逝世日期:公元264年
- 主要成就:治理魏国西方,与姜维多次对峙;率兵偷渡阴平,攻灭蜀汉
- 代表作品:《济河论》
- 官 位:兖州刺史、征西将军、太尉
- 封 爵:关内侯、方城亭侯、邓侯
- 典 故:期期艾艾,邓艾大志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邓艾偷渡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阴平渡,看刘家丢帜,汉祚失宫。邓艾字士载,三国时期曹魏重臣,精通谋略,善于用兵,文武全才,也是曹魏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对内颇有建树,兴修水利,大肆屯田,发现经济。对外曾多次成功防御蜀汉姜维的进攻。263年秋8月,司马昭调集三路大军共计十八万伐蜀,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共计三万余人,驻守祁山武街、阴平桥头,切断姜维的退路。西路军有邓艾率领,共计三万余人,直接进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
东路军共计十三万人,由钟会率领,兵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攻汉中。然而主力钟会部却被姜维阻隔在剑阁,邓艾密谋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得到得到司马昭同意后,邓艾亲率三万余人穿越道路崎岖的阴平,分兵把守关隘,或死或伤者不计其数,出阴平小道后,仅剩下两千余人,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威声大震,刘禅不战而降,蜀国灭亡。邓艾为何仅仅依靠两千余人,就能灭掉拥有六十万人的蜀国,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邓艾身先士卒,率军出阴平,并在绵竹地区成功斩杀诸葛瞻父子。本来是由主力部队钟会部主攻汉中,汉中一但灭亡,蜀汉也就唾手可得,然而姜维用兵如神,成功甩开了邓艾的阻挠,从沓中飞奔千余里到达剑阁,成功将钟会部阻挡在剑阁。僵持数十日,钟会几乎粮尽,要撤军。邓艾死活不肯,上书司马昭,请求率领本部人马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司马昭也是当世名将,懂得出奇制胜的道理,于是同意了邓艾的计划。
邓艾偷渡阴平,几乎全部是崇山峻岭,荒无人烟,全军进军缓慢,遇水搭桥,遇山开路,极其艰难,一路上死伤生病无数,没有一个士兵退却。到达摩天岭时,四州有出现悬崖峭壁,将士无不抱头痛哭,扬言退军,邓艾身先士卒以毛毡裹住身体,滚下悬崖,其余士兵看到后纷纷效仿,经过的艰难险阻长达七百余里,越过摩天岭,只剩下两千余人。邓艾于是率军直击涪城,守城将士见到从天而降的魏军,竟然不战而降。
刘禅震惊失措,让诸葛瞻父子前往梓潼应战邓,随军将领黄崇建议迅速占领重要的关隘,然而诸葛瞻迟疑不决,贻误战机,最终将军在绵竹地区相遇。本来诸葛瞻军队是占优势的,但邓艾阴险狡诈,诱骗诸葛瞻陷入埋伏,诸葛瞻父子均战死。邓艾成功占领绵竹,威声大震。刘禅惊慌失措,听取焦周的建议率全城文武投降邓艾。
其次刘禅重新宦官黄皓,不得人心,蜀国连年征战民困国穷,已经日薄西山,蜀汉内部斗争不。诸葛亮死后,刘禅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终日只知道享乐,又增加嫔妃的数量。后来宦官黄皓阿谀谄媚,逢迎刘禅,逐步取得刘禅的信任。刘禅于是将军国大事全部交给黄皓搭理。黄皓舞权专政,大肆铲除异己,忠臣都不敢讲实话,司马昭伐蜀,黄皓依然告诉刘禅没有大事,直到邓艾兵临成都,百官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司马昭因黄皓祸国殃民,将其凌迟处死。
蜀汉本来就民困国乏,人丁稀少,诸葛亮六出祁山后,刘禅又先后支持姜维九次北伐中原,搞的蜀汉内部怨声载道,再加上原来的荆州集团基本上已经战死,益州本土势力根本不愿意成为蜀汉的牺牲品,不愿意为蜀汉再战,百姓们也想过太平安定的日子,因此邓艾钟会所到之处才有很多不战而降的将军。
最主要是刘禅不思进取,没有远大抱负,胆小怕事,邓艾兵临城下,成都尚有五万军队,然而刘禅已经被吓破胆,不敢再战。刘禅投降,蜀国灭亡,然而姜维还在剑阁拼死阻击钟会,蜀国灭亡蜀国的军队依然在拼命,这也是历史上的奇迹,邓艾两千人灭掉蜀国,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
刘备出征为什么从来不带上诸葛亮?原因是什么 2024-01-12
-
曹丕的宠妃文德郭皇后,无儿无女为何宠冠后宫? 2024-01-23
-
三国最强的单挑王是谁?无一败绩! 2023-12-31
-
孔明定计捉张任是怎么回事?张任是怎么死的? 2023-12-08
-
曹操生性多疑但为什么会那么器重夏侯惇?原因是什么 2024-01-20
-
文武双全的程昱在赤壁之战后为何就销声匿迹了? 2023-12-26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