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最杰出的战略家是谁?他到底有多牛
- 中文名:鲁肃(172年~217年)
- 字号:字子敬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
- 出生日期:公元172年
- 逝世日期:公元217年
- 职业:战略家、外交家
- 主要成就:为孙权策划天下大计,联刘抗曹
- 代表作品:《榻上策》
- 官职:汉昌太守、横江将军、大都督
- 相关典故:单刀赴会
东吴最杰出的战略家是谁,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名人小编一起看下去。
要说三国演义中,一流谋士都有谁?曹营的郭嘉、贾诩、司马懿、荀彧;蜀汉的诸葛亮、庞统、姜维;孙吴的周瑜、吕蒙、陆逊等等。一部洋洋洒洒的《三国演义》,让世人领略了刀光剑影、阳谋暗计、名将能臣的绝代风采,但也因为演义,让很多历史中的璀璨人物泯然众人。演义中的鲁肃是个胆小、憨直、文弱的形象,周瑜死后继任都督,实在有些德不配位、尸位素餐,今天笔者就与大家共同探讨,笔者心中的孙吴第一谋士——鲁肃,看看他究竟有多牛。
历史中的鲁肃,家境殷实,仗义疏财。当时还仅是居巢长的周瑜听说鲁肃名气,就来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有两座粮仓,当场把其中一座送给周瑜,周瑜很感动,与鲁肃成了莫逆。可能有人觉得周瑜当时是袁术军的一员,鲁肃屈从权势,不敢不借。可是袁术曾经邀请鲁肃加入自己,被鲁肃拒绝,派兵强留也没有成功,因为鲁肃不仅自己武艺高强,且“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见《三国志•鲁肃传》),手下有着一批武勇之士,袁术也只能无可奈何。面对当时的周瑜,鲁肃并非弱势。最大的可能还是,鲁肃看出了周瑜的“不凡”,愿意慷慨结交。所以鲁肃很有识人慧眼的能力。
后来,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在宴会上,鲁肃谈吐不凡,散会后,鲁肃被孙权留下,对孙权说出了著名的“榻上对”,第一次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构想,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还要早,后来孙吴的发展方向几乎是按照此策推进的。当时的消息相对闭塞,谋士对天下局势的判断,几乎全凭凤毛麟角的有限信息,再根据地形和时局臆测,能作出如此有前瞻性的判断,可见功力。
后来曹操兴兵犯东吴,连张昭都主张投降、孙权都犹豫不决,鲁肃对孙权劝谏“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见《三国志•鲁肃传》),这才坚定孙权抗曹决心,进而才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可见鲁肃远视。所以鲁肃大局意识极强。
鲁肃始终主张连刘抗曹,刘表死后,鲁肃向孙权请命,亲身犯险,查明荆州局势实情。进而在刘备向孙权借荆州时,诸葛瑾、周瑜都说不能借,借时容易要回难,而且容易养虎为患,应该立即扣留刘备。但只有鲁肃认为应该借,而且提出继续孙刘抗曹的构想,最后孙权听从鲁肃建议,消息传到曹操处,曹操惊得笔都掉到地上。
后来,刘备果然不愿意归还荆州,东吴大多义愤,但鲁肃主张在保持联合的前提下,蚕食吞并荆州。鲁肃继任都督后,更是始终贯彻了这一战略思想,等到鲁肃去世后,相继发生了襄樊之战、白帝之战等等,孙刘再没有真正联合过,也各自被魏国所灭。可以说鲁肃用心用计极恒。
鲁肃虽然始终坚持联刘抗曹,但他对于下好对曹对刘的先手棋极其重视,早早就预见了孙刘的战争。被我们熟知的“刮目相看”成语故事,其实原来故事是都督鲁肃造访吕蒙,与吕蒙讨论时局、军备,吕蒙问鲁肃“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见《三国志•鲁肃传》)。鲁肃回答:“临时施宜。”吕蒙又说:“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然后鲁肃提出,与吕蒙一起完善并划定了五条计策,再然后才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对答。可见鲁肃是早早就对荆州,尤其是关羽有所防备的,后来历史的走向,也进一步印证了鲁肃和吕蒙的设计与猜想。从此可以看出,鲁肃有很强危机意识,能提早未雨绸缪。
陈寿评价他“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尹韵公评价他“诸葛亮和鲁肃一样,都是三国时代最有眼光的杰出外交家”,周思源评价他“大智大勇、临危不惧、多谋善断、坦荡豪爽、能言善辩、堪称一代豪杰。”笔者认为孙吴大业自鲁肃而定,所以虽然鲁肃与周瑜、吕蒙、陆逊齐名,并称“东吴四杰”,但鲁肃才应该是孙吴第一谋士,堪称是与郭嘉、诸葛亮并列的著名战略家。
-
比“三姓家奴”吕布更“强大” 刘备曾经十易其主 2023-12-09
-
袁绍原本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最后为什么会拱手送给曹操 2023-12-28
-
庞统逝世后,他的弟弟跟儿子是什么下场? 2023-12-24
-
赵云能算得上是三国最完美的战神吗? 2024-01-22
-
曹丕的名声为什么不好 曹植和曹丕的世子之争到底是什么样的 2024-01-15
-
独眼将军夏侯惇眼睛是怎么瞎的,他的结局如何 2023-12-1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