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润为什么会被杖杀?真相是什么
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李重润。
说起来李重润一家实在是很厉害。他的爷爷李治是唐高宗,他的奶奶武则天也是皇帝,他的父亲李显是唐中宗,他的叔叔李旦是唐睿宗,生在这样的帝王家,才是真正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幸运儿。
(李重润剧照)
李重润的确非常幸运。他是李显和韦后唯一的嫡子,又因为长得特别像李治,因此深得李治和武则天宠爱。生下来不久,就被李治立为皇太孙,这就意味着他还在嗷嗷待哺的年纪,就已经铁定了他长大后的职业就是皇帝。
李重润也是李显4个儿子中最有帝王风采的人,据《旧唐书》记载:“重润风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意思就是说李重润长得玉树临风,一表人才,又有非常仁孝的口碑。
这在古代是作为帝王最重要的两点,一个是做为一国之君,特别是在万国来朝的唐朝,肯定不能长得歪鼻子斜眼,有碍观瞻;另一个在古代作为皇帝,一定要有贤良的胸怀,这样才能爱民如子。
由此可见,李重润不管从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条件,作为未来皇帝的接班人,都无可挑剔。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有着特殊身份和地位的李重润却最终被亲奶奶武则天给打死了呢?
公元682年,李重润在东宫出生。
当时他的父亲李显还是太子。高宗李治对李重润的出生,非常高兴,不仅在他满月的时候大赦天下,还将他封为了皇太孙。
如此,李治还觉得不够,想为李重润开官设府,设置官属,又因为无旧例可循,曾咨询过宰相王方庆。
结果王方庆说,历史上的晋国和齐国都曾立过皇太孙,而太子的属官就是皇太孙的属官,没有听说过在太子的官府之外再设立皇太孙的官府。
后来李治担心三王鼎立,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再加上如果自己开先河,由于不合旧制,会被天下诟病,这才作罢。
公元683年,李治病逝。
李显得以继位,是为唐中宗。李重润也得以被立为皇太子。
然而,由于武则天一直把持朝政,坐在皇位上的李显形如傀儡。
李显自然对这种状态多有不满,但苦于在朝堂上没有根基,因此在韦后的撺掇下,大力提拔韦后的娘家人,甚至还要把时任普州参军的岳父韦玄贞直接提拔为宰相。
李显欲夺权的行为,让武则天大为恼怒,于是将才上任55天的他废为庐陵王,并把他贬到房州,命人严加监视。
此时才2岁的李重润,也受到李显的连累,被武则天贬为庶人,并且还被囚禁了起来。
14年后,也就是公元698年。年迈的武则天经过再三考虑,最终将远在房州的李显秘密召回洛阳,并再次立他为皇太子,而李重润则被封为邵王。
(李显剧照)
此时的李重润,不光有伟姿仪,还颇有才华。按说他的出众应该让身为奶奶的武则天开心才对,可是对权力有着极强欲望的武则天见到优秀的李重润后,却并没有流露出高兴的痕迹。
当时,武则天有一对非常受宠的面首兄弟叫张昌宗和张易之,年老多病的武则天对这两兄弟非常信任,就连朝政事务都多交由张昌宗和张易之代为处理。他们在朝堂上飞扬跋扈,一些正直的大臣都遭受迫害而死,因此朝野多有非议。
李重润很憎恶张易之两兄弟,有一次,他和妹妹李仙蕙夫妻私下谈论到张易之兄弟俩,不免多说了这两兄弟几句,结果就被张易之的耳目报告给了张易之,张易之立刻添油加醋地找武则天告状,要武则天给他作主。
武则天本就觉得李重润太有才华,会对自己的权力造成威胁,因此一直对他非常提防。现在他竟然公开表示对张易之兄弟不满,也就是表示他对自己的决策不满,早晚一会阴谋夺权。
所以,武则天立即命人将李重润绑了交给李显,让他看着办。
李显是个非常懦弱的人,再加上他才被从房州召回不久,好不容易才被复立太子,他当然不愿意节外生枝,于是在他的逼迫下,李重润自尽而死,卒年19岁。
(关于李重润的死,还有不同的版本。《新唐书》《旧唐书》说是武则天把他“杖杀”,《资治通鉴》则说是“逼令自杀”。)
-
武则天称帝之后 她为什么会将国号改为周 2024-01-01
-
玄武门之事后,李世民要怎么去堵住悠悠众口? 2024-01-12
-
李密既然已经归顺唐朝 李渊最后为什么还要杀李密 2024-01-07
-
李勣是李世民的托孤大臣,为什么会断送李家江山? 2024-01-15
-
李元霸真正的死因是什么?是李世民毒杀的吗 2024-01-17
-
唐朝宰相苏颋是怎样的人 苏颋有什么历史功绩? 2023-12-1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