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被诬陷之后做了什么事情?只为了一个目的
李晟被诬陷之后做了什么事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并且,大唐重视军事,与此同时,又讲究官员出身。所以,许多名将世家子弟在连年的征战中如群星闪耀,塑造了大唐帝国在军事上的辉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一位出身士族的大唐将军——李晟的轶事。
李晟将军一生中留下无数典故,在唐德宗时期,张光晟追随朱泚谋反,在看到唐军势不可挡时,又转投唐朝将领李晟麾下。李晟拜见唐德宗,请求他宽恕张光晟的罪状,却被唐德宗一口回绝,最终,张光晟被押赴刑场处决。
张光晟临死时说了一句流传后世的俗语:“后来者一定要记住,一件事要么就干脆不做,既然决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底。”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一不做二不休”。
唐德宗手下文有宰相张延赏,武有大将李晟,然而,将相不和,宰相时常排挤诬陷李晟。唐德宗看在眼中,命令二人和解,李晟听从安排,但是,张延赏却始终耿耿于怀。对此,李晟无奈道:“习武之人粗俗耿直,平时惹下什么恩怨一杯酒就会解决了,而不会将这些事装在心里,不像是读书人那般难相处,表面上虽然与人重修于好,但却将恩怨全都记在心中。”
这句话,简单直白的说出了历朝历代官场上尔虞我诈的气氛,到了宋朝时期文官稳压武将一头,再也没有了唐朝时期众将璀璨守土开疆的辉煌场面。这里,说起张延赏与李晟之间的“将相不和”,还是源于张延赏在四川为官时,与李晟因一名官妓而起了冲突所致。
当时的官妓归官方管辖,若要出场陪酒必须得到官方应允,李晟相中一名官妓,将这名官妓带回家中,负责此事的张延赏得知后十分恼火,当即派人抢回了官妓,让李晟颜面尽失。众所周知,古代人虽然时常有风花雪月的闲情雅致,但是,并没有几人愿意将妓女带回家中,李晟却执意将官妓领回家,足见李晟是个敢想敢干的多情种子。
在那个年代三妻四妾是再正常不过的,国家也并有相关限制,连唐德宗有时一高兴还赐李晟女人,最多的时候赏了李晟八名美女。李晟这人虽然耿直,但却十分好色,史籍记载,李晟总共有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多名并不是妻妾所生,由此可见,大将军李晟时常沾花惹草惹上风流债。
李晟在屡次遭到张延赏的诬陷后,整日坐卧不安,在家中惶惶不可终日,生怕皇帝听信谗言要摘自己脑袋。左思右想之下,李晟将自己的十几个儿子全都送到京城,请求皇帝准许他们当和尚。那么,李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古时皇帝动辄满门抄斩,李晟被破了脏水,生怕皇帝金口一开让李家断了香火,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寺庙中,是因为遁入空门的僧人与俗家已脱了干系,借此免得波及子嗣。皇帝听闻此事后,哈哈大笑,并没有偏信宰相的一家之辞,而是将李晟与张延赏二人约到一起,命令这两位握手言和。
李晟之所以逃过一劫,或许与当年名臣李泌对皇帝说的一句话有关:“我希望陛下一定让功臣善始善终,而不要加害他们。”
张延赏的所作所为正如李晟所说,心思狭隘根本容不下小小的私怨,以至于公私不分,始终与李晟站在对立面唱反调。张延赏向德宗主张与吐蕃国议和会盟,而李晟坚决反对与异族谈和。唐德宗听从了张延赏的建议,于是,双方展开和谈,在会盟过程中,吐蕃人背信弃义,埋伏了上万伏兵,将前来护卫的几千唐军尽数歼灭。
最终,仅有大将军浑瑊侥幸骑着马匹逃跑,只此一人逃过一劫。事发后,唐德宗懊恼不已,后悔听从了张延赏的主意,当即将其罢免。张延赏为自己的私仇付出了最大的代价,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张延赏这种肚子里连小舟都容不下的家伙自然没资格继续担此重任。
李晟的十五个儿子中,有几个继承了父亲的性格,颇有大将之风。
“李愬雪夜入蔡州”这个历史事件中的主人公李愬就是李晟的儿子,而李晟的另一个儿子李显则担任过太和公主的送亲使者,在返回大唐后还向皇帝献上一部《回纥道里记》的作品。能教出出色的后代,由此可见,李晟虽然平日不拘小节,但是,治家颇为严谨。
并且,李晟至少有两个女儿:大李氏,嫁工部侍郎张彧。小 李氏,嫁刑部侍郎崔枢。所以说,讲述历史不能单凭重大历史事件,这些日常琐事更能体现一个历史人物是一个有血有肉曾存在过的人,而非篆刻在史书上的生硬形象。
李晟墓在今陕西省高陵县白象村渭水桥北端偏东处,即当年平定朱泚时驻军之地。冢为圆锥形夯土堆,高5米,直径15米,现距渭水仅25米,部分墓道已陷落渭水中。墓前原有石碑一通,裴度撰文柳公权书字,俗称“三绝碑”。墓前尚有明清时修墓冢碑三通,另有明刻石狮一对。
-
唐朝“神鸡童”贾昌的故事 2023-12-12
-
唐朝宰相裴冕是有哪些功绩 裴冕的历史评价怎样 2023-12-18
-
关于韩愈的故事--祭鳄鱼,叩齿庵 2023-12-08
-
李世民登基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 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2023-12-10
-
历史上“第一女秘”上官婉儿的爱海沉浮 2023-12-12
-
刘文静:唐朝开国宰相,功劳大为何不得善终? 2024-01-0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