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和凌振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多大仇
- 中文名:宋江
- 梁山座次:第一名
- 星 位:天魁星
- 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黑宋江
- 其他名称:宋公明
- 登场作品:《水浒传》
- 年 龄:三旬
- 性 别:男
- 身 高:六尺
- 朝 代:北宋
- 祖 籍:山东郓城县宋家村
- 官 爵:武德大夫,兼楚州安抚使
- 主要成就: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征四寇
- 相关事迹:领导梁山起义、南征北战、征辽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
- 父 亲:宋太公
- 弟 弟:宋清
- 官 职: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
说到宋江,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梁山招安后征北辽、打田虎、灭王庆,108位好汉全须全尾,可征战方腊一役,死伤惨重,只剩27名头领。打仗意味着伤亡没错,但宋江指挥上的失误比比皆是,比如放着一个重要的战略资源人物轰天雷凌振不用,就是重大的失误。
凌振是双鞭呼延灼攻打梁山时的重要力量,因为梁山倚仗水泊天堑,凌振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但他制造的各种型号的火炮,拥有七八公里的射程,绝对不可小觑。可惜的是,排名52位的凌振在宋江心目中的位置连地煞末尾的段景住都不如。攻打大名府、抵御高俅、征大辽、田虎时,凌振的轰天雷只起信号和虚张声势的作用,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杀伤作用。攻打王庆,凌振的火炮炸死猛将袁朗。攻打方腊中,凌振发威,用轰天炮将打败武松并斩断武松胳膊的骁将包道乙炸死。
可见凌振的作用比号称枪棒天下第一的卢俊义更大,遗憾的是这位梁山实力战将被宋江一直束之高阁。上梁山之前,宋江和凌振原本没有任何交集,宋江一直压制凌振,可以说是梁山诸多疑团之一。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到宋代,热兵器已经有很广泛的应用。《水浒传》里,施耐庵老先生称凌振是天下第一炮手,他制造的轰天雷射程达到15华里,是远攻的利器,凌振以一己之力,灭掉袁朗和包道乙两位悍将就是最好的证明。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宋江不派遣张顺去涌金门,而是直接让凌振架起火炮,一通狂轰滥炸,小小的涌金门不会成浪里白条的葬身之地。如果征讨方腊中,宋江采取抛炮火远程压制、弓箭手步步为营,然后大军压境的办法,纵使方腊再骁勇善战,也不会折损59位梁山头领。
为什么宋江宁可看着众位兄弟一个个战死,也不启用凌振的轰天雷,我想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宋江根本没有认识到凌振的价值。
中国古人发明火药,最广泛的用途是制作炮仗来听响,不像西方人得到火药配方后,开发出了热武器。对宋江来说,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认为火炮就是一个“大炮仗”,点个响当信号、壮壮神威还行,杀灭敌人还得靠武艺。
二是宋江的眼见为实更加轻视轰天炮的价值。
当时,呼延灼让凌振放火炮攻打梁山,只打了三炮,两发落在水里,一发只打到水泊岸边,雷声大雨点小,对梁山兵马没有造成任何损失。因此,凌振落草梁山后参加的为数不多的几次战斗,只是打几炮听个响,当做信号,或者是一通乱炸,扰乱敌方军心。甚至还让凌振这个“炮兵司令”离开炮位,拿起刀枪冲锋陷阵。
三是宋江没想到梁山整体投降后会被朝廷当枪使。
宋江自始至终想的是忠君报国,上梁山是逼不得已。当了梁山头领,竭尽全力干的一件事,就是为洗清贼寇罪名、报效朝廷而呕心沥血,因此没想着在梁山大力发展火器,给朝廷兵马大面积杀伤。因此,对凌振的安排很随意,梁山排座次后,连宴席接待这样的事情都考虑得十分周全,就是没有想着设立一个“火器营”之类的专门机构,让凌振的作用最大化。因此,两军对垒,梁山兵马中拥有的各种火炮制成品很有限。
看来,宋江和凌振根本没有什么仇怨,宋江轻视凌振不是使坏,而是认识没有到位。征讨方腊损兵折将,宋江的表现只是心痛如刀割,根本没有想到还有一个凌振,即便是想到了凌振的火炮可以整死虎将包道乙,也就能整死方腊,但在短兵相接的当口,说什么也来不及了,只能是暗自悔恨。
宋江是有七情六欲的人,而不是万能的神,思想上的空缺,导致决策上的失误,带来的后果就是梁山好汉被奸佞当枪使,用完之后当劈柴一烧了之。
-
朱武是什么人?为什么说他是个大忽悠 2024-01-11
-
历史上唯一一个与皇帝修成“金婚”的皇后 2023-12-11
-
沈括的一生都经历过什么?博览群书,游离四方 2023-12-25
-
曹正为什么要落草为寇?真相是什么 2024-01-16
-
李忠跟史进是什么关系?鲁智深为什么会看不起他 2024-01-08
-
历史上著名的“面涅将军”狄青,最后为何含恨而终? 2024-01-2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