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晚年心态为什么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 本名:孙权
- 别称:吴大帝
- 字号:字仲谋
-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
- 出生时间:182年(东汉光和五年)
- 去世时间:252年5月21日(孙吴神凤元年)
- 主要成就:接手并安定江东、建立吴国;发展江南经济;到达夷洲
- 庙号:太祖
- 谥号:大皇帝
- 特征: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
- 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
- 在位时间:229年—252年
- 年号1:黄武(吴王时)、黄龙、嘉禾
- 年号2:赤乌、太元、神凤
- 陵寝:蒋陵
孙权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孙权在历史上是获得过广泛赞誉的一个人。在他很小的时候,人们对他的赞誉就达了巅峰。哥哥孙策一直把孙权当接班人培养,遇刺去世前,还把吴主之位直接传给孙权,那时候孙权才18岁。曹操和孙权在濡须口大战后,败给了孙权。又看到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纪律严明,忍不住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不但表扬了孙权,还把刘表讽刺挖苦了一番。
孙权获得后世的赞誉,更是数不胜数。最有代表性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词中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没有孙权,江山就没法守住。
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孙权,他晚年却性情大变。而这种大变的性情,也为吴国的后世埋下了祸根。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看看,孙权晚年性情上有哪些大变?
一是他很猜防将领。如果将领们出去打仗,孙权一定要把将领的家人留在都城作为人质。二是孙权有些刚愎自用,听不进去文武百官的意见。三是如果边将有叛逃的情况下,孙权一定会对他的家人痛下杀手。四是孙权派人监督朝中的大臣,搞白色恐怖,搞得人人自危。
我们可以看到,孙权晚年的这些表现,与他早年给大家的印象,可以说是截然相反。
孙权早年为什么被孙策那么器重,孙策说过一句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就是说,打江山,你不如我。但要把打下的基业传下去,我不如你。
曹操之所以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可不是为了专门调侃挖苦刘表的,而是有感而发。因为他自己的儿子中,无论曹丕还是曹植,都没有一个人能像孙权一样,把基业很好守住。
辛弃疾词中的意思,也是说大宋没有一个像孙权这样的君王,不能把江山保住,以致失去了半壁。
可见,所有的人都认为,孙权是一个守成之君。而孙权之所以能够守成,根本的原因,就是孙权度量很大,人缘很好,能够团结人。
对于江东来说,孙氏家族是外来户,是孙坚和孙策两父子打下来的。江东的人对孙氏家族并不服。这种不服,既来自地方豪强地主对家园被占领的不满,也来自于以张昭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以及以周瑜为代表的武官集团的不服气。这种不满和不服气,其实在孙策身上已经体现出来了。孙策被仇家行刺,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孙权却能够把所有的人都团结起来,形成一个中心。
正是这个度量很大,能团结人的孙权,晚年却显得度量很小,总是猜忌人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孙权没有找到一个像他那样的恰当的继承人,能够把吴国的基业传下去。
孙权早年立的太子是长子孙登。孙登很有见识,各方面都很像孙权,让孙权非常满意。孙权也经常把孙登留在家里处理政务,他出去南征北战。
但是不幸的是,孙登英年早逝。这让孙权受到很大的打击。孙权虽然很快就又立了第三子孙和。但是孙和明显没什么能力。而且第四子孙霸又不服孙和,和孙和之间明争暗斗,多次设计陷害孙和。吴国的大臣们呢,也分成两派,一派跟随孙和,一派跟随孙霸。两派明争暗斗,闹得乌烟瘴气。
这样的局面,让孙权非常焦虑。如果是太平年代,这也没什么。但是那不是一个太平年代,魏国、蜀国在身边虎视眈眈。孙权非常担心自己去世以后,后代守不住吴国,守不住孙家天下,所以,他总想给大臣们一些颜色看看,让大臣们对孙家绝对服从。
可是孙权的努力效果并不是很好。吴国后世诸葛恪、孙綝权臣当道,子孙继续倾轧。吴国一片没落萧条,早早地就退出了争霸的舞台。
-
小说中既生瑜何生亮 正史上的周瑜实力到底有多强 2023-12-28
-
为何说刘备失去法正后,就是蜀汉开始衰败的开始? 2023-12-26
-
吕布和黄忠都是射箭的高手 黄忠为什么有三国第一神射手的称号 2023-12-28
-
吴国阖闾给女儿夹了半条鱼 女儿为什么一怒之下就拔剑自刎了 2024-01-13
-
邓艾与姜维相比谁更厉害?真相是什么 2024-01-12
-
庞统为什么无形中成了曹操杀害马腾的帮凶 2023-12-24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