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宪是什么人?蜀国最后的将士,就连军神陆抗都拿他没办法
- 本 名:陆抗(226~274)
- 字 号:字幼节
- 所处时代:三国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吴郡吴县
- 出生时间:226年
- 去世时间:274年
- 主要成就:西陵之战大破晋军;维护吴国稳定
- 官 职:镇军大将军、大司马、荆州牧
- 爵 位:江陵侯
- 谥 号:武
蜀国将士罗宪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或许大家都想不到最先灭亡的一方就是蜀汉,在当年魏国兵分三路,发动了这一次灭蜀之战。当时的曹魏名将邓艾,偷渡阴平直接率领2000兵马直接进军到了成都城,无奈的蜀主刘禅只得向邓艾投降,结束了蜀国是四十多年的政权,就这一次是突然的,蜀国的大将军姜维其实并没有在成都还在外准备北伐,但是却因为自己的主公已经投降,也中断了自己的北伐。
先说姜维收到刘禅的命令,但他还是在凭借自己的努力,去策反了魏将钟会,想要为国家尽最后一份力。但是由于钟会行事太过于嚣张,导致的事情被其他人知道并且告了密,最后被曹军围了起来导致失败,在其中他们竭力反抗但是由于兵力太少最终全部被杀,现在的人提起这段历史,大多数都会感叹,大多数都会佩服姜维的所作所为,那是蜀汉最后一个义气将士。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真正为蜀汉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人,其实并非姜维而是名气值相当低的小将。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罗宪,是蜀国后期的一位将领,他在蜀国里面是相当的不出名,但是他在刘禅是太子的时候,他曾经当过太子的老师,后来又上任了许多蜀国政治大权的责任,但是他一直没有什么太过于出色的表现。无限是一个正直严谨,不善于阿谀奉人的将领,他一生光明磊落,从未有什么偷鸡摸狗的事,所以对宦官黄皓处理政务的时候吃了亏,他被黄皓贬出了蜀国大本营成都,转到了巴东去担任太守,在永安城屯兵修养,一直到蜀汉灭亡。但是仅仅是这样的话,他是无法被称为蜀国最后的义士的,但是后期他所做的几件事让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讲义气的将领,那么他到底又做了哪几件事,又有什么相当惊人的成就呢?
事情就发生魏国开始灭蜀之战后,她的顶头上司被刘禅招回成都迎击敌人,在临走的时候给罗宪留了几千的兵马,让他镇守永安城。在他的顶头上司离开不久之后,蜀国兵败的消息就传到了永安城,这个时候城中的不少官员和百姓都感觉到了非常的慌张,一些官员开始弃官而逃,百姓也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离,但是罗宪却没有受到这样的影响,他首先先把出成都兵败的人给杀掉,然后开始稳住城中的形势,对百姓来说:哪怕是蜀国兵败,蜀国也会尽全力保护你们这些平民百姓。这一下让城中的百姓稍稍安心了一点,但大家还是有着相当多的疑问。
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大家也都知道吴国和蜀国从头到尾都是盟友,但是蜀汉宣布兵败之后,吴波就开始一系列的趁火打劫,当时吴国派了几位将领率领大军想永安城前进,打字救援蜀汉的名号现在接管永安城,这件事让罗宪十分不爽,他指责吴国的将领,如果本来是蜀汉的盟友,但是却在蜀汉灭亡的时候,不但没有生出怜悯之心,反而对着蜀汉就是一顿侵犯,说他们吴国是背信弃义的表现,这曾经就有了一次居然还想要用第二次,所以罗宪对吴国的将领说:想要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永安城,是不可能的,蜀汉灭亡之后,,那么你们东吴也拖不了好久了。所以他的意思则是表明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投降东吴,但是吴国的一些将领肯定是不会因此而退兵的,随后两军开始发生一些交战,但是令吴国没有想到的是,明明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却是他们失败了,虽然说罗宪的兵力相当的少,但是其中的士兵都是效忠蜀国的,所以蜀国被灭他们有着一口怨气没有散发出来,正好撞上了东吴撕毁盟约,所以个个都是拼死力战,让东吴失败而归。
后来东吴再次派军队前来攻打永安城,这次的军队比以往还要多,而且领头的是步鹫的儿子步协,由于他是出身名门,并且还是名将之后,所以让罗宪感觉到了一点点的危机,毕竟人家好歹是名将之后,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本事,不过等他出城迎战的时候还是击败了这个名将之后。这一次兵败让东吴恼羞成怒,直接派出了数万的援军支援步协,而这一次领头的则是一代军神陆抗,但是对上罗宪之后,也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拿他没办法,他率领着大军围困了永安城数个月,也没有攻破这座城市,最后魏国前来相助,将吴国打退了。可以说他才是真正为蜀国奋战到最后一刻的将士。
-
张辽威震江东为什么还当不了都督?原因是什么 2024-01-16
-
被诛灭三族的诸葛诞,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2024-01-22
-
许攸为什么会被杀?真相是什么 2024-01-27
-
盘点三国中死得最冤的大将,其中最冤的是谁? 2024-02-06
-
徐晃和关羽是什么关系 力战关羽不败的名将徐晃怎么死的 2023-12-16
-
吕壹跟孙权是什么关系?他为什么会被人抛弃 2024-01-0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