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被小人诬陷
- 姓名:长孙无忌(594年~659年)
- 字号:辅机
- 国籍:唐朝
- 民族:鲜卑后裔
- 出生地:河南洛阳
- 出生日期:594年
- 逝世日期:659年
- 主要作品:《唐律疏议》
- 主要成就:凌烟阁功臣第一位
- 官职: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 爵位:上党县公→齐国公→赵国公
- 籍贯:东都洛阳
- 父亲:长孙晟
关于长孙无忌的名号,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因为他是一个忠心的大臣,辅助国家整治,还关心当时的百姓,一生都是为了国家和帝王,他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知道李世民对他好,还非常的看重他,所以他从来就没有让李世民失望过,帮助李世民取得王位,并且还尽心尽力辅助他,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忠臣,却遭到了小人的谋害。
小编想说的是,长孙无忌再小的时候生活其实非常的不好,因为他的父亲在很早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就是因为长孙无忌的父亲离开了人世,所以他和母亲妹妹就没有了依靠,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后来长孙无忌他们一家人就被自己的叔叔给赶了出来,所以长孙无忌和他的母亲妹妹们就没有了归宿,所以小编知道,长孙无忌小时候命运也是非常的坎坷的。但是幸运的是,后来自己被舅舅抚养。
不得不说的是,长孙无忌天生就是比较聪明的,可能也是和他的家庭有关,因为自己再小的时候就受到了自己叔叔的驱赶,所以长孙无忌也希望自己长大之后能够有所成就。所以长孙无忌是非常的努力读书,幸运的是,长孙无忌比平常的孩子都要用功,而且聪明,什么事情他都是一学就会。所以他的舅舅也是比较看好无忌的。而且他还非常的有谋略,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后来,长孙无忌和秦王李世民就交为了朋友,而且后来他们两个也是亲上加亲。
后来,在隋朝将要灭亡的时候,长孙无忌就通过请示李渊,自己愿意留在秦王身边辅助他,也得到了李渊的赞同,所以后来,长孙无忌就一直追随着李世民,跟着李世民到处打仗,到处奔波,所以后来,长孙无忌成为了李世民后来登上王位的重要的官员中的一个。李世民也是非常的喜欢长孙无忌,因为长孙无忌也是很了解他的。
没过多久,李渊就当上了王位,建立了唐朝,但是当时的太子是李建成,但是李建成是一个比较多心的人,他觉得李世民身边有很多有才能的人,而且他觉得李世民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所以就想办法除掉李世民。这也就让李世民身边的人非常的担忧李世民的安全。而后来长孙无忌就跟房玄龄说,现在秦王已经成为了太子眼中的谋反者,已经没有办法再像兄弟那样,如果不杀掉太子,那么秦王就会有威胁。但是当长孙无忌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秦王李世民,但是却没有得到回应。
但是后来,太子李建成居然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身边的谋士太多,恐怕会对王位有威胁,所以后来李建成就将房玄龄他们给赶走了,就只剩下了长孙无忌一个人。而长孙无忌就联合自己的舅舅想要替李世民杀掉李建成他们,但是当时的李世民依旧还非常的犹豫。让李世民下定决心的原因就是因为李建成已经在私底下和他的心腹们商量着,该怎么除掉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才同意长孙无忌发生兵变。
所以李世民就率领着他的军队还有长孙无忌和他的其他的谋士们,一起在玄武门杀掉了李建成,所以不久之后,李渊就将李世民封为了皇太子,而长孙无忌也就继续留在了李世民的身边辅助太子。后来,罗艺在幽州想要谋反,而李世民就派长孙无忌去平反罗艺。所以后来,长孙无忌在朝廷上的地位也是越来越大,而这个时候就有一些小人嫉妒长孙无忌,就在李世民身边说,长孙无忌的权力太多,随时就有可能谋反。而李世民当时并不信,而是主动的向李世民请辞,因为长孙无忌怕自己的权力给自己带来祸害。
所以后来,李世民一直挽留他。但是长孙无忌的决心已定。李世民也没有说什么了。后来,李世民离世,长孙无忌又继续辅佐李治,当时的李治非常的敬重他,但是后来朝廷上也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尤其是后来武则天出现之后,长孙无忌和李治经常发生矛盾,后来,长孙无忌又遭到小人陷害,虽然李治不相信,但是当时有一个大臣进言说,长孙无忌权力太大,还经常管理政事,所以想让李治将长孙无忌治罪,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后来,长孙无忌就被李治发放边远地区,后来病死途中。所以小编在这里总结一下,像长孙无忌这样的一个有谋略,且忠心的人,最后却因为小人的诬陷而被贬。但是不得不说的是,长孙无忌是一个值得我们钦佩的人。
很多人都不了解长孙无忌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欣赏。
-
唐朝名将薛仁贵与薛平贵是什么关系,薛仁贵的妻子是谁? 2023-12-20
-
唐玄宗专宠杨贵妃,为什么不封她为皇后? 2024-01-11
-
李世民为什么要杀一个武将李君羡?真相是什么 2024-02-03
-
李世民有几个儿子?揭秘这14位皇子的结局 2024-01-31
-
同样都是造反才当上的皇帝 李世民和朱棣的差距有多大 2023-12-26
-
窦怀贞:唐朝高官娶六旬老太,最后下场惨不忍睹 2024-01-0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