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袁绍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只可惜袁绍死的太早了
- 姓名:曹操(155年~220.3.15)
- 别名:曹孟德、曹吉利、曹阿瞒
- 国籍:三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
- 出生日期:155年(乙未年)
- 逝世日期:220年3月15日(庚子年)
-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 主要成就: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
- 消灭群雄,统一北方
- 开创建安文学,提倡薄葬
- 代表作品:《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 谥号:武皇帝
- 庙号:太祖
- 陵墓:高陵
- 姓名:袁绍(?~公元202)
- 别名:本初
- 国籍: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南)
- 逝世日期:公元202年
- 职业:大将军、冀州牧
- 主要成就:统一河北,成为汉末最强的诸侯
- 治理河北政宽,百姓德之
- 葬处:冀州
- 爵位:邺侯
- 容貌:姿貌威容
对袁绍翻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其实,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实力差距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曹操依然只占据黄河以南的兖、徐、司、豫四州,至于黄河以北的青、幽、并、冀四州,还是在袁绍的控制之下。他们两人之间唯一的改变,就是攻守之势发生了逆转。简单点说,就是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是攻的一方,曹操是守的一方;但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变成攻的一方,袁绍则变成守的一方。但要说曹操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显然太过武断。虽然说,史书上说起官渡之战时,都会特意强调袁绍败得特别惨,据说袁绍的十万大军,有近七万人被曹军斩杀,相当于是三分之二的兵力被歼灭,可谓损失惨重。
问题是,如果袁绍真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曹操为何不一鼓作气杀过黄河呢?对此,我们来看一组年鉴:公元200年10月,官渡之战结束,袁绍退回邺城。公元202年6月,袁绍病逝,曹操仍然没有越过黄河。公元204年8月,袁尚、袁熙内讧,曹操趁机攻破邺城、打败袁尚,占据冀州。公元205年1月,曹操攻破南皮,杀死袁谭,占据青州。公元205年3月,焦触背叛袁熙,组织幽州各级军政长官,集体投降曹操,曹操趁机占幽州。公元206年3月,曹操打败高干,控制并州。公元207年,袁尚、袁熙被公孙康所杀,袁氏集体覆灭。通过这组年鉴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势力越过黄河,是在官渡之战后的第四年才实现,当时袁绍都已经去世两年;至于曹操灭掉袁氏集团,更是在官渡之战结束七年后才实现。
更主要是,曹操能够灭掉袁氏集团,主要是因为袁绍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发生严重内哄,结果袁谭竟然在愤怒之下请曹操出兵河北才实现。并且即便如此,曹操也用五年时间才彻底打败袁氏。试想,如果袁氏集团没有发生严重内哄,曹操想打败袁氏集团,估计还得更长的时间,甚至最后鹿死谁手,都是个未知数。从这层意义上说,袁绍虽然在官渡战败,但实在谈不上惨败,他们还有的是机会翻盘。事实上,如果在官渡之战结束后,是曹操比袁绍先去世,当时曹丕只有十四五岁,他能全盘接收曹操的政治遗产吗?显然谁也不敢保证。如果曹氏集团因此发生分裂或者内讧,而袁绍此时还活着,那袁氏集团保持统一稳定的机会就会增大,到时曹、袁之间,鹿死谁手,谁敢打保票呢?总的来说,在官渡之战后一年多时间里,袁绍不但强力的遏制了曹操趁胜反攻的势头;更强有力的实现了自己统治范围的稳定。
总而言之,袁绍虽然在官渡之战中失败,但是袁绍依然是袁绍,依然冀、青、并幽四州的最高统治者。他和曹操的争霸战,才真正开始,后面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对此,我们只要看下官渡之战之战后,曹操计划攻打刘表时,荀彧劝说曹操的话就可知道。当时荀彧劝曹操说:“袁绍刚吃了一场败仗,军心涣散,应该乘他尚未摆脱困境之机,一扫而平。而您却要远征长江、汉水之间,如果袁绍收拾残部,乘虚从后面突袭,则您的事业将付诸流水。”荀彧的这段话本身就证明,袁绍、曹操之间依然势均力敌;曹操如果犯有战略性的错误,前面的胜利,也有可能瞬间化为乌有的。
所以说,在官渡之战后,袁绍其实还有的是机会翻盘,毕竟曹操的地盘,属于是四战之地,袁绍只要耐心等待,可以找到的机会显然更多。只可惜的是,袁绍去世得太早,而他的儿子们随后又火并的一塌糊涂,最终才让曹操找到机会。
-
吕布:唯利是图 代价惨重 2023-12-15
-
淳于琼真的是一个窝囊的大将吗 他为什么没有守住乌巢 2024-01-14
-
周瑜在赤壁之战重有什么贡献?立下了功劳 2024-01-14
-
陈寿为什么觉得街亭之败是怪诸葛亮? 2024-01-13
-
刘禅成年后,"忠臣"诸葛亮不还政的原因是什么? 2024-01-10
-
历史上甄宓嫁给了谁?甄宓的结局又是如何? 2024-01-1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