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著名商人,白圭为什么没有范蠡出名?
- 中文名:范蠡
- 别名:范少伯,陶朱公、鸱夷子皮
- 国籍:楚国
- 民族:华夏族
- 出生地: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淅川县)
- 出生日期:公元前536年(乙丑年)农历九月初一
- 逝世日期:公元前448年(癸巳年)
-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道家
- 信仰:道家
- 主要成就:辅助越王勾践灭吴、道商鼻祖
- 代表作品:《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卢氏本草经》
- 荣誉:商圣、文财神
- 所处时代:春秋末期
- 字:少伯
- 后人尊称:商圣
- 夫人:西施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主要讲述的人物是范蠡和白圭两人,他们都是经商大师,很早就被商人们奉为祖师爷,两者都被后人当做财神爷,设立了牌位,用于供奉。
实际上,他们两人处在的时期非常相近,而且也有类似的经历,为何白圭的名气貌似不如范蠡?我们先简要了解他们一生的经历。
师从大师,皆曾经为人臣子
说起来,范蠡和白圭两人的师傅都大有来头,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
首先范蠡的师傅为计然,“计然”只是一个称号,并不是真名,是擅长运筹计算的意思。据说老子过去也曾经是他的徒弟,这来历貌似很厉害。
《史记》中就记载,范蠡从他师傅那里学会了《戒滞停》、《尚平均》和《贵流通》等七策,这些书可谓是最早的商业理论,范蠡在专研这些书之后,确实名声鹊起,并开始在楚国担任官员,认识了文种。
紧接着范蠡和文种觉得楚国的官场过于黑暗,基本都是那几大家族在掌管朝政,根本没有他们的机会,于是范蠡和文种选择去往越国。
而白圭的老师也很厉害,是为鬼谷子,据说鬼谷子传授一本“金书”给他,里面的理念,就有白圭后面提出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而后白圭学成出山,也曾经当过官,他先去的是魏国,毕竟那里有他的师兄弟庞涓,去到那里确实能有个照应。
庞涓和白圭两人专修的方向不同,白圭注重财政,注重经营发展,而庞涓是个军事家,因而白圭和庞涓的关系,并没有像庞涓和孙膑的关系那么恶劣。
后期发展
对比白圭和范蠡,两人都从政,不过范蠡成为越王勾践最信任的大臣,在范蠡的协助之下,越国一雪之前落败给吴王夫差的会稽之战,消灭吴国,帮助越王勾践称霸诸侯。
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选择隐退,开始从商,而选择留下的文种,晚年被越王猜忌赐死,从这也看出了范蠡很有先见之明。
而白圭辅助了魏惠王,虽然从政期间白圭也有不错的政绩,比如修筑堤坝,搭建水利工程,只是苦于魏惠王过于骄纵,只想争霸诸侯,因而同各个诸侯国都有矛盾,这对魏国的后期发展极其不利。
在君主不力,同时官场黑暗的情况下,白圭选择离开魏国。
之后白圭也去过齐国和中山国,但都没有什么建树,进而开始从商。
范蠡的从商经历,最出名的就在于他“三迁”,第一迁在于他选择跟随越国君主,虽然过去越国落败于吴国,但范蠡还是坚持跟随勾践,后期的越国的崛起,也符合他的投资理念。
这第二迁就是在于离开越国,他当时选择到了齐国,改名号为“邸夷子皮”,他用着过去从老师计然那里学来的知识,逐渐富集财富,很快他就富可敌国,甚至齐国的国君都听说,想找他为相。
范蠡不希望从政,于是他散尽自己财富,离开齐国,这是他的第三迁,这次他到了陶地,在这个地方,他很快发现是经商要道,一般他都是找准机会,就开始贸易,很快他又很有钱了,当时的他还被称为陶朱公。
而白圭,他基本上是研究商学理论,他是范蠡之后的人物,自然吸收了范蠡商学的那一套理论。
白圭在对官场失望之后,他就开始经营贸易,发展生产,《汉书》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天下言治生之祖”。
他曾经提出过“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句话通俗理解就是倒买倒卖。
而《汉书》中也记载过他的一个经商理念:“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
这句话的含义是想要挣长远的利益,就应该种下等的谷物,因为这些是民众必须品,而想要增加粮食的产量,就应该采用上等的种子。整句话可以理解为增加产量,薄利多销。
除开经商的策略,白圭还要求了商人应该具有的品质,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商人,应该具有智,勇,仁,强等优秀品质。
白圭之所以没有范蠡那么出名,很大的原因是范蠡在从政方面有巨大的成功,而且他在功成名就之后,能够及时隐退,才有他传奇的经商经历。
白圭在自身的经历上,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都没有像范蠡一样达到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从政方面,建树远不及范蠡。
但白圭在经商之道的研究上,可谓是前无古人,这也就说明他在研究商学理论这方面,还是强过范蠡。
-
“千古太后”芈月一生中的三个男人 2023-12-14
-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一马换一命的故事 2023-12-12
-
秦庄襄王的儿子是谁 秦庄襄王的王后是谁 2023-12-19
-
鲁桓公是谁 鲁桓公之死真的是由乱伦引起的吗 2023-12-14
-
孙膑被庞涓剔去膝盖骨,他后来是怎么报复的? 2024-01-14
-
魏丑夫作为秦宣太后的男宠 秦宣太后到底有多喜欢他 2023-12-2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