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削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中文名:朱允炆(公元1377年~?)
- 别称:建文帝、明惠宗、明惠帝
- 国籍: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京师(今南京)
- 出生日期:1377年12月5日(洪武十年)
- 逝世日期:不详
- 主要成就:建文新政平定叛乱、改革法制实行削藩
- 在位时间: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
- 庙号:惠宗
- 谥号:让皇帝、惠皇帝
- 年号:建文
- 前任:朱元璋(明太祖)
- 继任:朱棣(明成祖)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允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朱允炆,大明的第二任皇帝,在朱元璋驾崩后的数月便开始最自己的皇叔们下手了,他所采取的方式是削藩,其实他这么做比起处死藩王本人,可能更为狠一些,因为处死藩王一人,至少他的子孙能继续享有皇族的富贵,但是一旦削藩就意味着,至此将是布衣之身。燕王朱棣没有坐以待毙,以靖难之役奠定胜局,朱允炆的削藩以失败而告终,那么朱允炆削藩失败是必然的吗?
朱允炆削藩的时机不对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
说的是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璋驾崩后,作为新君的朱允炆执行朱元璋的遗嘱,让他的皇叔藩王不得来京城吊唁,其实这是朱元璋保护朱允炆和自己的儿子,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夺嫡局面的出现。但是,在朱允炆继位为帝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开始强推削藩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就是怕自己的皇位不稳,在《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中有记载:时谙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
可以看出朱允炆的危机感,也难怪他会这样的感觉,昔日他的皇爷爷朱元璋身边的猛人,几乎都被清洗干净,哪有能镇得住像燕王这样的武将?但是,朱允炆削藩还是给了藩王反击的借口,随着湘、代、齐、岷等四王陆续被削掉藩王身份后,燕王反抗的时机正好来到,因为朱元璋才故去一年不到,你朱允炆就容不下自己的叔叔,昔日的仁爱形象难道是装出来的?于是清君侧靖国难便成为了他向自己侄子宣战的理由。
朱允炆对于削藩无配套的引导措施
在朱允炆看来,削藩就要一步到位,可是他却忽视了削藩带来的消极后果,这点他与他的智囊显然是预估不足,在朱元璋光环下生活的“皇三代”朱允炆,似乎忽略了他的皇叔们对于他继位,他的削藩政策,甚至对他身边齐泰等人的态度,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削藩后的昔日藩王该如何安置方案,朱允炆的做法很干脆,一撸到底!其实朱允炆应该易地而处想一想,如果他其中一位叔叔继位为帝,会不会也这么对待他?笔者以为大概率不会这么做,反而会让他的皇侄一脉世享荣华。
就这点而言,不能简单地说朱允炆薄情,只能说朱允炆对于怎么统御他的皇叔很头疼,毕竟自己的皇位应该是他老爹朱标的,现在他老爹不在了,叔叔们遵照朱元璋的遗照奉他为帝,本身就已经在恪守臣子本分,不管是装出来的还是真的敬畏朱元璋,至少在他们的意识里,相安无事最重要,但是如果自己的皇侄找自己的麻烦,昔日的旧账那就和新账一起算算吧!
朱允炆失败的必然性在哪?
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首先,输在了大义上。朱棣之所以能高调的起兵反叛,就是靠朱元璋生前定下的《皇明祖训》,里面确实些下了,如果将来有臣子作乱,亲王可以帮助皇帝剿灭奸佞!但是,略微有区别的是,《皇明祖训》中写明的是天子密诏才可以,朱棣呢,这是依据前半句话执行,顶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帽子就可以起事,一定程度上是朱允炆给了朱棣造反的理由。
其次,用人失当。最为明显就是李景隆,典型的绣花枕头。在接连失利后,居然让他还处在关键的位置上,在朱棣打到金陵城后,正是这位仁兄与另外一位王爷打开金川门,朱棣的大军得以顺利进入,朱允炆的皇帝也就做到了头。当然,朱允炆采用削藩到来的后果,显然和自己的预想出入颇大,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他继位为帝后,没有能做到大明的军权全覆盖,导致在实际的对战中,朱棣凭借多年的脸熟与个人魅力,完全碾压朱允炆。
结语:朱允炆继位为帝的削藩之策,其实有一定的无奈,毕竟他的叔叔们都不是泥捏的普通人,基于皇位的稳定削藩看似合理,合法,但是却忽视了削藩到来的后遗症,只能说做皇帝,不是那么简单的。
-
刘备为什么要让儿子娶张飞的两个女儿?他是什么用意 2024-01-21
-
刘备出征为什么从来不带上诸葛亮?原因是什么 2024-01-12
-
揭秘曹操爱将于禁,晚年为何会抑郁而死? 2024-02-01
-
曹爽伐蜀为什么会无功而返?原因是什么 2024-02-07
-
张苞是什么实力?他是怎么死的 2024-01-03
-
高顺为什么惨死?三国最屈才的猛将 2024-02-0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