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清官况钟:从出身低贱的书吏做到知府,死后被百姓称"况青天"
你真的了解况钟吗?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根据《明史》记载,况钟是江西靖安县人士,自幼家境贫困,加上他母亲去世得早,况钟的幼年生活是很凄惨的。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况钟在这种家境下,一边干活挣钱养家,一边坚持刻苦读书,虽然他因为家里条件差,没有能和别人一样参加科举,但是他依然积累了满腹才学,他的书法和文章都写得很好,成了当地著名的才子。
正所谓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成年之后,况钟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时任刑部尚书的吕震。吕震见况钟仪表堂堂,才气不凡,就让况钟做在自己手下做了小吏,负责抄写文牍,起草公文,说白了就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当时很多人看不起况钟,因为当时人们只注重科举考试的佼佼者,认为只有考中进士,才能在日后封侯拜相,光宗耀祖。至于况钟,只是一个抄写文章的小吏,日后能混个八品县丞就不错了。
况钟并不这么认为,他对嘲笑自己的人说:“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未必非得通过科举这一条路,在历史上有过不少小吏出身的大人物,比如西汉开国元勋曹参和萧何,以及汉武帝时期的廷尉张汤,都是小吏出身,却成就了一番事业,名留青史。”况钟就这样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兢兢业业地工作,才干日渐老练。不久后,在吕震的举荐下,况钟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欣赏和召见,被破格提拔为六品的礼部主事。
后来由于况钟表现优异,几年后就成了正四品的礼部郎中。要知道况钟连个秀才的功名都没有,居然做到了四品官,这可是非常罕见的事情。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时候,苏州知府空缺,苏州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大城市,经济收入很高,地位非常重要,而且当时苏州府的豪强盘根错节,明宣宗朱瞻基想找一个靠谱的人去接任苏州知府的位子,这样自己才放心。
至于人选,明宣宗朱瞻基早在做皇太孙的时候,就听说了况钟的大名,于是亲自召见况钟,赐给况钟盖有玉玺的任命诏书,让况钟以礼部郎中的身份,去担任苏州知府的职位。知府上任,皇帝御赐任命诏书,并在诏书里详细地写了期望和要求,这在明朝还是第一次,足以证明明宣宗朱瞻基对况钟的信任之深,寄托之重。
事实证明,明宣宗没有看错人,他给苏州派去了一个好知府。况钟到了苏州之后,严格按照明宣宗的要求“以兴利除害为己任,修政条,明禁令,一以玺书从事。”也就是说他在苏州兴利除害,改革弊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整顿。根据史料记载,况钟在苏州知府任上的第一年,就为一千七百家受冤屈的老百姓申冤昭雪。还严惩了欺行霸市,欺压良善的豪强恶霸,被苏州人誉为“况青天”。
在经济方面,况钟认为苏州府虽然富甲天下,但是朝廷所征收的赋税之重也是首屈一指的,当时苏州一府所要缴纳给朝廷的粮食就有二百八十余万石之多,史称“天下田粮之重,无出吴者”。这高额的赋税,给苏州府的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减轻苏州百姓的赋税压力,况钟写奏章给明宣宗朱瞻基,最终成功减免了苏州七十二万石的粮赋,让苏州人极大减轻了压力。
此后每当苏州遭遇水旱灾害,况钟都会上奏章请求减免赋税,先后总共减免了近六十万石的粮赋,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明宣宗对况钟在苏州的表现非常满意,公元1432年,也就是宣德七年,明宣宗召见了七名来自全国的著名知府,并在宫中设宴款待,其中况钟排在七人之首,明宣宗还御赐给况钟一首诗,以示嘉奖。
几年后,明宣宗去世,明英宗继位,吏部考察全国官员,况钟被评为优等,明英宗也想把况钟召回京城委以重用,不过当苏州的老百姓听说自己的“况青天”要离开苏州的时候,他们不舍得,两万多人上书请求让况钟继续留在苏州做知府,明英宗只好让况钟继续留在苏州做四品的知府。不过为了嘉奖况钟,明英宗把况钟封为“中议大夫”,破例赐给况钟三品的俸禄,算是对况钟的弥补。
几年之后,明英宗再次下旨征召况钟回京升官,苏州百姓听说之后依然不答应,这次有八万人上书要求况钟留任,明英宗只好顺应民情,让况钟继续做知府。就这样况钟在苏州总共做了十几年知府,给皇帝上过三百多封奏章,虽然况钟享受着三品的俸禄,却始终没有职位上的正式升迁。况钟晚年想要告老还乡,明英宗没有答应,况钟最终积劳成疾,病逝在苏州知府的任上,成了与包青天和海瑞齐名的“况青天”!
-
朱文正明明是功臣为什么还被朱元璋冷落?原因是什么 2024-01-19
-
做了二十年太子的朱高炽,最后是怎么死的? 2024-01-06
-
崇祯是怎么死的?明朝又是怎么亡国的? 2024-01-20
-
名臣杨士奇趣事 杨士奇为人如何? 2023-12-18
-
常遇春为什么会成为徐达的助手?原因是什么 2024-01-17
-
唐顺之:明朝著名抗倭英雄,能文能武还精通天文地理 2024-01-1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