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降将那么多 为何于禁投降会引起那么多的争议
- 中文名:于禁(?~221年)
- 别 名:于文则
-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
- 逝世日期:公元221年
- 主要成就:讨伐黄巾余党,于张绣叛乱中坚守营垒
- 官 职:左将军、安远将军
- 封 爵:益寿亭侯
- 谥 号:厉侯
还不知道:于禁投降非议多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时期有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大将投降很常见,降将遍地走,而且当时舆论对此也很宽容,并不认为投降可耻。所以三国时期不少名将都有过投降的经历,而且投降之后有些人取得的成就也远远超过他投降之前的。就拿曹操阵营来说,五子良将有三人都是降将:张辽原是吕布麾下大将,徐晃原是杨奉手下,张郃是袁绍手下;包括原是刘表部将的文聘以及马超部下的庞德,这几个人投降之后都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就连关羽都有过短暂投降曹操的经历。
除了上述之人外,三国也有一些人的投降惹来非议比如糜芳,傅士仁,于禁等,特别是于禁,他的投降引起很多非议,后世对他诟病也很多。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了于禁和庞德,结果于禁投降,庞德宁死不屈被杀。于禁投降后的日子很不好过,关羽没把他当回事关在牢中没理他,在东吴受到了虞翻的几次羞怒,回到魏国后,早已经是物是人非,老主公曹操已经不在了,新主子曹丕对他不冷不热,昔日的同僚鄙视他躲着他,在后面对他议论纷纷,朝野上下没人同情他。可问题是既然三国时期投降很常见,大家对此也见怪不怪,为何唯独于禁投降非议多?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原因其实一点也不复杂。
第一,最大和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同样是襄樊之战中被俘的庞德表现和他截然相反,庞德的旧主马超和他的哥哥都在刘备手下,关羽劝降他,按理来说庞德此时投降刘备顺理成章,可就是这样一位投降曹操没几年,在曹操军中职位和资历不如他的庞德反而怒斥关羽宁死不降;而作为很早就追随曹操,在军中资格和职位更高的于禁反而投降了,这样一对比反差太大。而曹操的一句话“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更是使得世人看不起于禁,这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第二,和当时于禁的地位有关,于禁是曹操军中老资格的宿将,又是五子良将之首,还是唯一获得假节钺的大将,这个待遇就连曹仁夏侯渊张辽等人都没有!何谓假节钺?通俗点说,就是战时可以先斩后奏,可以代替曹操行使权力,想杀谁就杀谁。也就是说襄樊之战他是最高指挥官,连曹仁名义上都要受他节制。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场战役到了最后是最高指挥官投降了,这对投降一方的震动和打击得多大。
第三,和曹丕的态度有关,比起他父亲曹操,曹丕的胸襟太小了。于禁投降,曹操也只是感慨了一番,依然善待他的家人。曹丕不是,远的不说,就因为年轻时找曹洪借东西曹洪吝啬不借,曹丕登基后就打击报复把曹洪下到了大狱中。于禁回到了魏国后曹丕表明上没说什么,却在于禁拜谒曹操陵墓时,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这让于禁情何以堪,终于是羞愧而死。可惜曹操死得早,如果曹操还在,以他的气度和胸襟,于禁的日子要好过得多,后世也就不会那么苛求于禁。
第四,性质有所不同。张辽和文聘是旧主已死,张郃是旧主待其不仁,徐晃虽然是弃杨奉而去,但是满宠要他杀旧主交投名状时被徐晃断然拒绝,于禁投降更多的是贪生怕死(也有观点认为他是为了保全手下几万士卒的命而选择投降的)。这样一对比,使得于禁的投降让人不齿。
无论是苟且偷生也好,还是为了手下将士的性命忍辱偷生也罢,于文则这一降,使得自己前半生的努力毁于一旦,只落得后人对他行为的不耻,一声叹息。
-
揭秘东吴历史上的帝王,除了孙权 其他寿命都不长 2024-01-23
-
黄权为什么要投降魏国?原因是什么 2024-02-08
-
汉献帝两次谋杀曹操都失败了 曹操为什么不杀汉献帝 2024-01-03
-
霍弋是什么人?诸葛亮暗中培养一员猛将 2024-01-05
-
三国史上曹魏一代名将张辽:其实他原来本不姓张 2023-12-08
-
王平是怎么从一个无名小卒当上蜀汉大将军的? 2024-02-0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