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和诸葛亮相比 两人究竟谁更加强一些
- 中文名:司马懿(公元179年~公元251年)
- 别 名:仲达
- 国 籍:三国曹魏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
- 出生日期:公元179年
- 逝世日期:公元251年
- 职 业:政治家,军事家
- 主要成就:抵抗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平定辽东
- 屯田水利,灭公孙渊
- 官 职:太尉、太傅
- 谥 号:(文贞)→宣文→宣王→宣皇帝
- 庙 号:高祖
- 封 爵:舞阳侯
- 享 年:73岁
- 葬 处:首阳山
- 中文名: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
- 别名:孔明,卧龙
- 国籍:蜀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 出生日期: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辛酉年)
- 逝世日期:234年(甲寅年)农历八月二十八
-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
- 主要成就: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
- 治理蜀地,平定南蛮
- 制作孔明灯,发明诸葛连弩
- 代表作品:《出师表》《诫子书》
- 封爵:武乡侯
- 谥号:忠武侯
- 逝世地点:宝鸡岐山五丈原
- 祠庙:武侯祠
你真的了解司马懿与诸葛亮谁强吗?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出生于乱世,自幼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精通军事战略,胸怀谋略。再说诸葛亮,诸葛亮亦出生于名门望族,但是自幼丧父丧母,经历的坎坷较多,自幼才华出众,常自比管仲,但并不被人赏识,只有身边的徐庶、崔州平等好友认可,故多年躬耕于南阳,有“卧龙”之称。
三国时期,曹操曾多次授予司马懿官职,但皆被司马懿拒绝,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司马懿认为曹操出身不好,认为其出身“赘阉遗丑”。但最后还是被曹操强行辟为文学掾,曹操生性多疑虑,素有“宁可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吾”的性情,因此,懂得审时度势的司马懿一直暗藏锋芒,韬光养晦。而求贤若渴的刘备闻知诸葛亮此人,“三顾茅庐”邀请诸葛先生出山相助。
单从出身来看,司马懿与诸葛亮差不多,但是从两位主公对待其二人的态度来看,曹操直入主题,简单粗暴,某种程度上,司马懿是被迫的,所以之后的地位也很被动。而刘备不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成功把诸葛亮感动了,所以诸葛亮属于自愿辅佐刘备,匡扶汉室,其地位也自然比司马懿要高很多。
常言道:“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一点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故经诸葛亮赤壁一战的胸有成竹的计策,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等等故事,火烧曹军半边天,使诸葛亮的社会地位达到峰值,诸葛亮的辅佐,刘备如虎添翼。当然这个时候司马懿依旧不温不火,鲜有人知晓。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设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诸葛孔明“三分天下”的计划是建立在荆州、益州共同拥有的前提之下才可实现的。而关羽丢失荆州后,刘备已经丧失最基本的顾全大局的判断能力,所以才有了夷陵兵败、白帝城托孤的凄凉,导致蜀汉面临巨大危险,而魏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单从这点上看,渐出水面的司马懿显然比诸葛亮的优势更胜一筹。
在战略上,司马懿更擅长攻心,且善于抓住时机,集中优势逐一击破。在新城一战中,司马懿发现孟达的叛魏之心,一边安抚孟达,一边快马加鞭抵达新城,先诸葛亮一步,攻下新城。给诸葛亮北伐中原的计划再次增加了难度,两人的新城对决,诸葛亮输。
经四次北伐出兵曹魏,诸葛亮力挫魏军,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几番对决,司马懿深知其谋略过人,不敢轻举妄动。遂五丈原一战中,司马懿一直按兵不动,以不变应万变,从这点上看,司马懿已达到战略目的,但是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军撤军回国,司马懿却依旧不敢正面攻击弱势的蜀军。显然,五丈原一战,司马懿输。
当然,从两人军事对决的情况来看,司马懿更擅长军事指挥,而诸葛亮在战略胜于司马懿,但是由于诸葛亮向来用兵谨慎,故也错失了很多战机。所以说,两人的军事谋略各有千秋,旗鼓相当,都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皆堪称三国军事大家。
-
诸葛亮敢杀马谡,为什么不敢杀关羽?原因是什么 2024-02-11
-
三国里曹操是如何治人拢心 2023-12-23
-
三国时的五虎上将分别是谁?谁的结局让人惋惜 2024-01-05
-
曹操是怎么评价孙权的?刘备又是怎么评价他的 2024-01-11
-
董卓如果不死,三国会是什么样? 2024-01-11
-
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打不过曹操?真相是什么 2024-02-06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