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亡少不了是因为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为什么对这个地方发兵
- 中文名:杨广
- 别名:杨英、阿摐、隋炀帝
- 国籍:隋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大兴(今陕西西安)
- 出生日期:569年
- 逝世日期:618年4月11日
- 职业:皇帝
- 信仰:佛教、道教
- 主要成就:统军灭陈、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浑
开科取士、修建大运河[3]
善属文,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 代表作品:《春江花月夜》《饮马长城窟行》《江陵女歌》
- 谥号:炀皇帝、闵皇帝、明皇帝
- 庙号:世祖(杨侗尊)
- 葬处:江都宫西吴公台→雷塘
- 年号:大业(605年—618年3月)
- 外貌:美姿仪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隋朝历经两代就灭亡了,后世在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时总少不了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大业八年,隋朝大军惨败,大业九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时杨玄感造反,隋炀帝不得不撤军,大业十年,在隋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时,民间爆发了多场农民起义,最终隋朝不得不向高句丽议和。
其实隋炀帝之所以这么执着征讨高句丽,是有着长远的打算的,当时的高句丽已经进入到了高速发展阶段,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中国的东北边境,置之不管必然会威胁到中原王朝的统治。并且,攻打高句丽这件事,并不只是隋炀帝的执念,在他之前的隋文帝也曾发兵高句丽,相信他们都看到了高句丽对中原王朝所产生的影响。
一、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政治原因
(一)内部原因
高句丽政权建立于公元前37年,这一政权并非独立兴起的国家,而是西汉时受封的一个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唐太宗在讨伐高句丽时就曾说过“辽东旧中国之友,自魏设州,置之度外”。自东汉末年至隋朝中原政权,频繁更迭,为了更好的巩固统治,历代中原政权都缩小了控制范围,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央政府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减弱。
在这一时期高句丽,抓住了发展的好机会,开始了迅速的扩张,隋朝时,高句丽已经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一个大国,疆域东西长达2000里,南北达到了1000多里。可以说当时高句丽已然成为了除了中国以外最强大的东亚国家。
高句丽的壮大显然引发了中原政权的担忧,作为一个受中原王朝册封的藩属国,高句丽本该每年向中原王朝进贡并且服从中原王朝的安排,可是此时的高句丽却不断扩张领土,甚至威胁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一带的安危。所以从政治方面来说,征讨高句丽是一场必然要进行的稳定地方秩序收复固有领土的战争。
(二)外部原因
隋炀帝时刚建立一代的隋朝政权也并不安稳,隋朝建立于乱世当中,自西晋的永嘉之乱起,中原王朝陷入了一片混乱当中,本以为在南北朝频繁更迭的情况下魏政权能够长久,但是仅过百年就又被周齐所取代,孝文帝为了壮大政权,进行了改革,可却壮大了门阀之风。门阀可以说是导致当时数百年天下分裂的最重要的原因。
隋朝的建立离不开关陇门阀的帮助,不过隋朝的两代统治者深知门阀的危害,所以他们在位时期采取了很多削减门阀势力的措施。迁都洛阳便是消除关陇门阀对朝廷影响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一措施既防范了河北六镇的势力又打压了门阀官员。吏治改革扶植了南方和河北地区的士族,培养了能够与官僚们法相抗衡的官僚势力。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更是壮大了南方势力。
但是,关陇门阀手中的“府兵”依然对隋朝政府有着致命的威胁。消除这一威胁,最好的方式就是对外出战,从出征前隋炀帝所做的军事准备就可以看出他的这一目的。
在第一次出战前,他将国库军粮转移到了江都,这间接造成第一次高句丽之战的失败。之后他不顾损失依旧发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战争,这是因为一定程度上他并不在乎战争损失,只是想让这些门阀贵族手中的“府兵”数量削减,从而达到控制门阀的目的。
二、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外交原因
(一)高句丽与隋朝的外交关系
作为主动接受中央政权册封的藩属国,高句丽表面上还是和中原王朝维持着和睦的关系,但其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到了隋朝初期高句丽已经与中原王朝面和心不和了。
在中原王朝的发展进程中无论中央政权是统一还是分裂都没有放弃对高句丽的册封权,中原和高句丽也维持着紧密的联系,以及名义上的臣服关系,在历史文献中相关的记载有很多,比如说“太宗泰始,后废帝元徽中,贡献不绝”、“太祖建元……三年,遣使贡献”等。
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汉朝时,中央王朝对高句丽的控制力较强,高句里对中央王朝也表示臣服。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游走在各个中原割据政权之间,借助这种各政权相互制约的局面,高句丽迎来了一个有力的扩张时期。隋朝建立后,高句丽一边派遣使者前来接受册封,另一边又与陈国相互沟通,这显然引起了隋朝的不满。
(二)高句丽与周边政权的外交关系
在南北朝时中原地区一片混乱,周边的少数民族趁机向中原扩张,突厥南下,东联高句丽,西联吐谷浑。渐渐的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对隋朝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在这一政治联盟中,高句丽起着主导全局的作用。在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隋朝内部只要有稍许动荡,都有可能引发少数民族的进攻。显然此时的隋王朝很难稳定的发展经济恢复生产。
这一政治联盟的形成,对于随王朝来说可以算是极大的挑衅了,在隋朝的统治者看来,朝贡体系下整个东亚地区的中心只能是隋朝。并且中原地区周边的各少数民族政权大多都和中原王朝属于宗藩关系,但此时他们却依附于另外一个国家,这严重破坏了总犯体系,使隋朝在东亚领导者的地位有所下降。
三、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军事原因
(一)高句丽的多次挑衅
高句丽这个国家之所以发展壮大,离不开不断的军事拓展。东汉末年后高句丽就开始了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在这一统一活动的进行当中,高句丽甚至不顾中原王朝的威严。
公元598年,高句丽侵略百济,百济君主曾上表隋文帝,随后文帝下诏高句丽不可讨伐百济,但是高句丽依然出兵,两国边境地区。除了朝鲜半岛以外,高句丽还不断向西北和北部地区扩张,甚至蚕食了我国东北边境地区。
(二)军事同盟的出现
隋炀帝时期,在东北地区的一个部落叫做“粟末部”,这支部落遭到了高句丽的侵略,失败后被迫离开南迁,依附于隋朝。在南迁到隋朝后,这支部落一方面学习中原文化,另一方面谋求“复国”。想要达成这两个目的“栗末部”必然要与隋王朝进行合作,辽东之役时,“粟末部”的首领度地稽曾率领部队与隋朝共同出兵。
据《旧唐书》记载“(度地稽)子行,伟貌,武力绝人……其部落家僮数千人,以财力雄边,为夷人所惮”由此可见,这支军队实力极强,其部落也财力优厚。
度地稽作为一个依附于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将帅,他并没有固守在某个地区,而是率领着部队同隋炀帝一同作战。由此可见,他十分受隋炀帝的信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二者之间,不单单是简单的臣属关系,而是一种政治军事联盟。收复高句丽既是隋炀帝维护宗藩体系,维护疆域稳定的一场军事活动,又是协助“粟末部”回归领地的一场军事活动。
因此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三次军事活动,有其特殊的军事原因,如果隋炀帝不趁此机会出兵的话,很有可能会失去“粟末部”这个实力强大的军事同盟。
总结:
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的行为,只顾政治目的,忽视了百姓利益,进而动摇了国家根基,推动了隋朝的灭亡。这告诉我们,人民才是国家统治的根基,一切政治行为都要保证人民利益。
-
屈突通为什么会被称为万寿无疆式的人物?真相是什么 2024-02-03
-
隋朝四猛之一的来护儿,为何能得两任皇帝喜爱? 2024-01-27
-
隋朝真的有靠山王杨林吗?杨林的结局如何? 2024-01-18
-
秦叔宝在凌烟阁的排名为什么会是最后一名? 2024-01-30
-
秦叔宝和尉迟恭为什么会成为门神?原因是什么 2024-02-03
-
柴绍是怎么被封谯国公的?唐王朝著名的武将 2024-02-0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