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了李建成之后 李世民为什么还要逼老父亲退位
- 姓名:李世民(599.1.23~649.7.10)
- 别称:唐太宗,天可汗
- 国籍: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
- 出生日期:公元599年1月23日(己卯年)
- 逝世日期:公元649年7月10日
- 主要成就:文韬武略,平定乱世,开疆扩土,贞观之治,求贤纳谏,宽厚爱民
- 代表作品:《帝范》,《贞观政要》等
- 在位时间:公元626年登基(在位23年)
- 庙号:太宗
- 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尊号:天可汗(唐周边各民族尊称)
- 年号:贞观
- 上一任皇帝:李渊(唐高祖)
- 下一任皇帝:李弘(唐义宗)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世民逼位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欣赏。
唐太宗李世民最为历史上负有盛名的君主,但他上为的方式却常常为人所诟病。李世民继承皇位的方式使得李世民无法等待李渊去世,只能尽快的逼迫李渊退位,登基称帝。
玄武门之变后
历史上李世民在通过安插在李建民内部的眼线得知李建成将要设计杀自己,于是在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第二天李建成手下有人投诚,5日李渊就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将大权交给了李世民,10日分封李世民的众多手下为太子府的相应官僚,14日李渊给宰相裴寂下诏透露出想要退位的想法,27日撤销了李世民的天策上将军一职,为李世民登基做准备。
7月31日到8月4日,李世民的手下分别担任了朝廷中的要害部门主管,军政全部掌控,之后李世民下诏赦免李建成的旧部,招揽人心,9月3日李渊让位给李世民,李世民不受,第二天也就是9月4日李世民登基,并没有像历史上三辞三让,可见李世民的心急,前后一共两个月。
太子党的势力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和自己的两个兄弟已经竞争多年,两方势力明里暗里有过多次交锋。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带领手下杀死,似乎给人一种李建成李元吉孤身两人,没有什么势力的感觉,反而李世民手下众多,什么长孙无忌、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程知节)、房玄龄、杜如晦等等,可实际上太子李建成的势力比之李世民犹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玄武门之变前两年,李建成就曾经密谋发动兵变除掉李世民,但那次密谋泄露,李建成被迫向李渊谢罪,手下发动兵变也被剿灭。在玄武门之变当日,李建成的手下冯立、薛万彻、谢叔方带兵杀向玄武门要为李建成和李元吉报仇,结果和玄武门宿卫敬君弘打了起来,冯力杀了敬君弘后,在见到尉迟恭抓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出现后,三人才无奈出逃。
也就是说,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虽然被李世民设计杀了,但李建成的太子党羽仍然为数众多,只是因为李世民打的突然以至于李建成的势力没有发作起来,以至于李世民专门为此下诏令,不得抓捕太子党旧人。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刚结束时仍然只是秦王、天策上将军,并不是太子,太子党的旧人仍旧有可能会攻击李世民。
朝中大臣的暧昧
李世民虽然在朝廷中收罗了一批人才,但对于李世民要发动玄武门之变还是有很多人保持中立的,军中有李靖、李勣为代表,文臣中的宰相裴寂更是李建成的支持者,在朝廷中李世民实际上根基并不深,他的亲信大都只是自己府上的幕僚,将领也并不是领兵大将,随时有可能被倾覆。
面对这种情况,李世民不得不加紧行动,并在短时间内强迫李渊安排自己的下属担任朝廷关键部门的主官,如秦琼、程知节、尉迟恭分别三人左武卫、右武卫、右武侯大将军,房玄龄担任中书令,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其他人员也纷纷掌控要害部门,通过这样的安排才能清洗掉反对的力量,并最大程度上稳定局面。
唐朝的外部压力
隋朝建立时,突厥就已经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隐患,等到隋末大乱,突厥更是在中原培育了几大势力,就连李渊起兵时也不得不和突厥达成合约以避免后路被抄。等到唐朝建立后,突厥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又常常南侵,李唐王朝为了抵御突厥没少耗费精力。
李世民在与李建成的斗争过程中,几次处在危局中又惊险化解都是因为突厥的突然犯边,李渊要靠李世民处理边患,只能宽恕李世民。李世民在这种时候发动兵变,虽然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朝廷中的局势也很微妙,如果不能尽快定下结果,一旦突厥再度犯边,李世民所做的很有可能付之东流,就连大唐帝国也有可能随之崩溃。
所以说,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就已经和李建成、李渊撕破脸皮,李世民只有逼迫李渊退位,自己彻底掌控局面才有可能保证自身和自己下属的安全,仅仅满足于当太子是不够的。
-
唐太宗李世民和大理寺少卿戴胄的故事 2023-12-13
-
唐朝宰相元载得到重用的,元载最后的下场怎样 2023-12-18
-
长孙无忌为何他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他是不是奸臣 2023-12-17
-
牛仙客是谁?他做了什么功绩? 2023-12-18
-
李显可免死10次,为什么到最后还是被冤死了? 2024-02-01
-
李世民登基之后,他是对怎么对待曾排挤过他的尹德妃、张婕妤的? 2023-12-2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