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为什么不带魏延去?
- 中文名:魏延(?~公元234年)
- 别名:文长
- 国籍:蜀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义阳郡(今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
- 逝世日期:公元234年(甲寅年)
- 职业:将领
- 主要成就:镇守汉中,大破费瑶和郭淮,子午谷奇谋
- 官职: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前军师,汉中太守
- 封爵:都亭侯
- 中文名:刘备(161~223.6.10)
- 别名: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1年7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6月10日
- 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 庙号:烈祖
- 谥号:昭烈皇帝
- 在位 :221年4月—223年6月10日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延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得不承认,魏延是刘备的心腹爱将,而且非常受刘备宠信,蜀汉的大多数武将,都没有攀比的资格——公元211年,刘备率军入川的时候,魏延还仅是一个小小的私兵,地位等同于奴隶。因为他作战骁勇,很快就被刘备提拔为了牙门将军。汉中之战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在回归成都之前,需要找一个人,来镇守门户汉中。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一定会选择张飞,可是刘备却出人意料的指定了魏延,并将魏延拜为了,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地位还在元老赵云之上。
由此可见,刘备不仅非常欣赏魏延,还非常倚重魏延,真正将其当作了自己的心腹。可是,公元221年,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名义,远征东吴的时候,调张飞随军出征,却没有让魏延参与这一战。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一战,刘备却将心腹爱将魏延,摒弃在外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魏延走不开。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此地的守将,肩负着抵御曹魏的重任,也就是说,魏延的职位,相当于边境守军,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轻易调动的。如果刘备东征伐吴,将魏延调离了汉中,曹魏很可能与东吴联手,使蜀汉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如此以来,蜀汉危矣。所以,无论如何,刘备都不会轻易调动魏延。
其次,刘备有意培养新人。如果细读汉末三国史,仔细对比刘备每次出征的人员调动,我们就会发现,刘备是一个非常注重启用新人的上位者。例如,入川之战的时候,他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全部留在了荆州,仅率刚刚被起用的庞统、归降不久的霍峻、黄忠等人入川,期间又发掘了魏延等名将。汉中之战的时候,关羽一直留在荆州,张飞和马超也几乎是打酱油的存在,立下大功的则是魏延、黄忠、法正、黄权等“新人”。
夷陵之战也是一样,真正的元老重臣,刘备几乎都没有用动,而是再次统领了一批,有可能出人头地的大才,例如武将中的冯习、张南、傅肜,文臣中的马良,等等。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张飞也不同样无老重臣吗?为什么他能够参与呢?这就要说到私情了,要知道关羽和张飞,都是刘备起兵之初,就为刘备效力之人,曾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既然刘备打出了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不让张飞参与,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这一战非常关键,让张飞参与其中,也算是加了一重保障。
另外,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很可能有夺回荆州,并交给张飞驻守的念头。虽然刘备声称这一战,仅是为了给关羽报仇,但是,他作为一个枭雄,不可能做出轻率的决定。因此,夷陵之战,很可能是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为重新实施隆中对创造条件,为关羽报仇仅是顺便。这个时候,蜀汉已经显现出人才凋敝的弊端了,因此就算张飞有失徐州的前科,真的夺回荆州之后,刘备也只能交给张飞来守,也只放心交给张飞来守。这种情况下,他如果也让魏延参与此事,很容易引发两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虽然魏延是刘备的心腹爱将,但是夷陵之战这么重要的战争,刘备却没有让魏延参与,并不是因为魏延“失宠”了,而是刘备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
张飞的儿子是谁 三国名将张飞在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2023-12-16
-
三国唯一出名的女将军,还跟赵云单挑过 2024-01-03
-
常遇春有多强?骑兵最强将领,却爱屠城杀俘虏 2024-02-08
-
阿丑不丑-诸葛亮与黄月英的故事 2023-12-13
-
三位生前风光无限的大将,最后却死得很窝囊 2024-01-10
-
欲纳全国女人为妾!好色成性的东吴末代皇帝孙皓 2023-12-0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