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要将遗书留给赵云?他是什么用意
- 中文名:刘备(161~223.6.10)
- 别名: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1年7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6月10日
- 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 庙号:烈祖
- 谥号:昭烈皇帝
- 在位 :221年4月—223年6月10日
- 中文名:赵云(约167年~229年)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
- 出生日期:约167年(待考)
- 逝世日期:229年
- 职业:将领
- 主要成就:长坂坡救阿斗、定益州郡县
- 爵位:永昌亭侯
- 谥号:顺平侯
大家好,说起刘备白帝城托孤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说到赵云,许多人便会想到单骑救主,威震长坂坡的常山赵子龙,作为刘备的“保镖大队长”赵云对刘备可谓是忠心耿耿,可谓是忠义两全,而且赵云有着“常胜将军”的称号,是三国时期的“完美武将”的代表。刘备看待赵云,可谓是除了关羽、张飞之外最为信任的人物,因为赵云对其所作所为,表明了他是一位值得信任的人,在刘备伐吴失败后,没有多久刘备病重,在白帝城托孤时,除了诸葛亮,对于赵云,他也寄托了很多的期望。这也是他最后的一道遗言。
关于刘备的白帝城托孤,许多人第一反应是诸葛亮,其实刘备作为汉室后裔,颇有高祖之风,对于蜀汉,刘备有了十分周全的考虑,因为他知道,以刘禅的能力,是无法平稳驾驭整个蜀汉政权的,甚至会出现有人颠覆蜀汉政权,他不得不为蜀汉的未来做更为长运的计划。所以,他在托孤诸葛亮后,虽然诸葛亮在当时表现出了十足的忠心,但是刘备依然难以相信诸葛亮,于是,刘备使出了“双保险”,他叫来了赵云,对其单独说了一些内容。此外,刘备还单独叫来了赵云,说: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意思是拜托赵云保护刘禅,效忠刘禅)。刘备临对赵云为什么这样说?其实非常简单,大意便是他死后,若是有人想要颠覆蜀汉的政权,你大可以将其拿下。这里的“颠覆蜀汉”的人选中,包括了诸葛亮。
刘备怕诸葛亮后期反叛,所以嘱托赵云保护幼主,如果有人谋反可杀之。这些猜想都不真实,纵观三国历史,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出山辅助,刘备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也不会耍什么计谋,他唯一的优点就是识人,知人善用。
可以说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不管是统兵调度,还是国家政策,刘备都是首问诸葛亮,诸葛亮说出来的事情,定下的政策,刘备很是认同,他知道诸葛亮是个谋士,但是他没有反叛之心。说句实话,刚开始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刘备是穷到家了,没人,没钱,没城池。诸葛亮竟然欣然接受,就说明他不是爱财,爱职,爱誉之人,以他的才能辅佐任何人都比刘备强。
诸葛亮治理蜀国可以说是殚尽竭虑,任劳任怨。刘备都真实的看在眼里,后期托孤中,对诸葛亮说幼主无能时,可以代替之。这是刘备对他无比的信任,忠实地话语,并不是试探之意。
最后一道遗书给赵云,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是突发事件,兵败如山倒,刘备来不及写什么遗书,倒是口谕应该是有的,然后再写在纸上的。大家都知道刘备和赵云相识算是最早的,最后分开后,赵云从家乡带领几百人来寻旧主刘备,刘备相遇赵云后,也一直很信任赵云,长坂坡赵云为救幼主刘禅,迫从百万雄兵中杀出重围,险些丧命,刘备得知当场摔下幼主,涕泪说,险些损失一员大将,不管说是真是假,刘备这演技不拿奥斯卡都难,瞬间感化了赵云,赵云以后肯定是掏心掏肺辅助。
但是大家都知道,赵云跟随刘备,一直都没有获得重用,只是担任保护刘备,家人的安全,护卫工作,自己的职位也一直不升,而且很少有单独统兵打仗的机会。刘备识人独步天下,他知道赵云有勇有谋,而且胆识过人,之所以没有让他出去统兵作战,是因为自己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保护自己的人一定要是自己信任的人,只有赵云。
至于白帝托孤,对赵云传达的口谕应该是先好言劝说一番,然后告诉他一直很信任,没有让他出去统兵,是为了保护他,只有赵云是他唯一相信的人,自己不行了,以后一定要对待他一样,对待幼主,事必亲力亲为。而且还告诉他,忠心辅助丞相诸葛亮,你这把好刀,一定要用在刀刃上,刘备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怕赵云有怨言,因为一直以来没有让他有展露的机会,而且赵云又是个好战的人,所以临死前,不管怎样都要见赵云一面,再次说清,再次收买人心,让赵云死心塌地。
-
鲁肃是谁?刘备最信任的谋士 2024-02-14
-
三国名将赵云的军事韬略 2023-12-15
-
庞统、庞德和庞德公他们是什么关系?是亲兄弟吗 2024-01-28
-
刘备为什么不让诸葛亮跟关羽一起留守荆州?原因是什么 2024-01-31
-
吕布临死前说了一句话,曹操为什么没听进去? 2024-02-05
-
潘氏是谁?她本是囚犯,是怎么当上皇后的 2024-01-3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