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明明有失误,刘备为什么还一意孤行?
- 中文名: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
- 别名:孔明,卧龙
- 国籍:蜀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 出生日期: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辛酉年)
- 逝世日期:234年(甲寅年)农历八月二十八
-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
- 主要成就: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
- 治理蜀地,平定南蛮
- 制作孔明灯,发明诸葛连弩
- 代表作品:《出师表》《诫子书》
- 封爵:武乡侯
- 谥号:忠武侯
- 逝世地点:宝鸡岐山五丈原
- 祠庙:武侯祠
- 中文名:刘备(161~223.6.10)
- 别名: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1年7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6月10日
- 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 庙号:烈祖
- 谥号:昭烈皇帝
- 在位 :221年4月—223年6月10日
诸葛亮的隆中对明明有失误,刘备为什么不听,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诸葛孔明的战略思想是隆中对,主要内容就是联合东吴对抗曹魏,然后拿起荆州,益州,最后两边同时派兵攻打大魏;然而同时期和他几乎齐名的庞统的战略思想却有一个很的不同:,核心内容是先取东吴,后取益州,但是关键在这里,是以荆州为大本营,到时北方有变,再先取东吴再取曹魏。两大谋臣的战略思想一个向西一个向东,那么谁的谋略更有可行性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诸葛孔明的谋略原文是:假如将军您同时占有荆州。益州这两个大州,据险守住重要的地方,和南方的民族和好,又安抚西方的少数民族,与孙吴结成联盟,对自身做好内政,经济等等工作;一旦天下发生了变化,那么您便可以率领益州的军队从汉中出发,又派一员猛将从荆州出发指向中原,那么,老百姓们他们谁都会拿着粮食和酒菜夹道欢迎你们的军队的呀!如果的确照做了,那么霸业就可图,汉室便可以复兴呀!
而庞军师的战略思想主要是,占领荆州后再拿下益州,然后派一员稳重的将军守着益州天险,依靠天险万人莫开。其次以襄阳作为首都,大军把守,等到北方有变化时候,先东取孙吴。最后,再从荆州这边出兵北上拿下曹魏。
他们两位大谋士的共同点都是先寻找到根据地:即把荆州,益州这两大州都拿下。然而不同点呢就在于以哪个地方作为首都、以及到底是先联吴还是先伐吴上面。那么我们从后世历史发展来看,庞统军师的计策更有可行性,因为益州也就是陕西四川重庆那个地方是非常的易守难攻,派一员稳重的大将镇守就可保平安了,可是在荆州这个地方则是像徐州一样属于很容易打仗的地方,所以必须将它作为最主要根据地才可以保无忧(稳稳的守住)。
最后在联合东吴和攻伐孙吴的问题上,庞士元看的比诸葛孔明看的更为透彻,襄阳这个位置地处长江上游,然而诸葛亮却是一边想占荆州掐住孙吴的脖子,一方面还幻想联合东吴,那还真把江东的谋士们和孙仲谋没放在眼里?那么庞统的战略意图则非常清晰,就是一旦荆州被我方占据,就不用想和东吴作朋友,后来的历史也是很明显,孙吴后来与蜀国交好的前提就是首先拿回荆州,这样子才有合作的基础。
刘皇叔假如听取庞士元的战略思想,把都城定在荆州,那么集益州的民富和荆州的地理优势于一体,好好休养生息一段时间,等到变化来临时候,沿江而下便可以直接把东吴拿下,在夺得南边的江山后,这才有获取天下的可能嘛。然而诸葛孔明的隆中对似乎十分浩浩荡荡,实则经不住现实的考验,我国某伟人在对隆中对的评写中写道:“一开始这个“对”就有误事的可能,两地相距千里,如此分兵。最后必定是刘皇叔,诸葛军师还有关二爷三分大军,怎么会成功呢?”
这样的历史事件自然是见仁见智,那你又是倾向于哪种或者是又有自己的想法呢?
-
关羽女儿的婚姻和他的死有挂钩 关羽的女儿最后嫁给了什么人 2024-01-13
-
刘备一生中最辉煌的胜利是什么?却导致益州疲弊 2024-01-13
-
历史上的张辽和太史慈结局是什么 和三国演义的有什么不同 2024-01-11
-
三国时期最好色的大臣是谁?75岁还生了个儿子 2023-12-28
-
司马懿是怎么发动政变的?真的是靠他养的三千死士吗 2024-01-11
-
诸葛亮缺粮之后,为什么不把司马懿的粮草全都烧掉? 2024-01-1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