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司马懿极为器重的大将,王基为何知名度不高?
- 本 名:王基(190~261)
- 字 号:字伯舆
-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 民族族群:汉人
- 出生地:青州东莱曲城
- 主要成就:大破吴军,生擒谭正,修筑昶城
- 官 职: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 封 爵:常乐亭侯→东武侯
- 追 赠:司空
- 谥 号:景侯
- 中文名:司马懿(公元179年~公元251年)
- 别 名:仲达
- 国 籍:三国曹魏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
- 出生日期:公元179年
- 逝世日期:公元251年
- 职 业:政治家,军事家
- 主要成就:抵抗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平定辽东
- 屯田水利,灭公孙渊
- 官 职:太尉、太傅
- 谥 号:(文贞)→宣文→宣王→宣皇帝
- 庙 号:高祖
- 封 爵:舞阳侯
- 享 年:73岁
- 葬 处:首阳山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王基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相信很多人,都接触过《三国杀》这款游戏,抛开游戏本身不谈,其中很多英雄的台词,都非常带感,而且大都结合了《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历史本身,例如,曹操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黄盖有“请鞭笞我吧,攻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以及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过北地王刘谌有“此刻,唯有死战,安有请降?”全公主孙鲁班有“与我作对的,统统难逃一死。”不过,也有一些英雄的台词,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其中的深意,例如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
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名叫王基,他在游戏中,共有五句台词,奇制对应的是“声东击西,敌寇,一网成擒!”或“吾意不在此地,已遣别部出发。”进趋对应的是:通川聚粮,伐吴之业,当步步为营”,或“建上昶水城,以逼夏口。”阵亡时对应的则是,“天下之势……必归大魏……可恨,未能得见……”。其实,他的这些台词,都与真实历史息息相关,完美的概括了他一生的辉煌。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王基,字伯舆,是东莱人氏,与东吴名将太史慈算是老乡,不过他效忠的却是曹魏政权,而且是司马家族的心腹大将,自司马懿到司马昭,都非常倚重他。而且,虽然他的知名度,比起邓艾、钟会等人,要差很多,但是他本人文武兼备,才高于世,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声东击西,大败东吴
公元250年的时候,他随征南将军王昶(chǎng)一起伐吴,其作战的任务,是攻打步协。当时步协选择了固守,一直不与他交战。王基表面上作势要攻城,暗地里却分兵袭击雄父,也就是吴军的粮仓,剿获了大量的辎重,并抓获了安北将军谭正,招降了数千人。此事对应的,正是他在《三国杀》中,奇制的台词——“声东击西,敌寇,一网成擒”或者“吾意不在此地,已遣别部出发。”
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伐吴取得战果之后,他建议王昶把荆州的治所,迁到了江夏,紧逼夏口,使得江东不敢造次。不过,王基也没有再主动进攻,反而整顿军队的同时,在当地恢复办学,申明礼仪制度,得到了当地人的称赞。而当朝廷打算伐吴的时候,他则劝阻道:“夫兵动而无功,则威名折於外,财用穷於内,故必全而后用也。若不资通川聚粮水战之备,则虽积兵江内,无必渡之势矣。”认为曹魏当时准备不足,贸然出兵不但会无功返,还会折损威望,建议朝廷稳扎稳打。这则对应他在游戏中,进趋的两句台词。
三、早早去世,未见天下一统
他阵亡时的台词是,“天下之势……必归大魏……可恨,未能得见……”。他去世的时候,是公元261年,这个时候,虽然蜀汉还没有灭亡,距离天下一统,还有近二十年的时候,但是根据他的认知与谋划,最终一统天下的,必定是曹魏,而这也是他的心愿。只不过,他没想到的是,司马家族并没有等到天下一统时,才篡位,而是在灭吴之前就以晋代魏了。不过,其台词中表现出的无奈,以及没能见到天下统一的遗憾,却非常令人动容。
另外,王基的功绩不止如此,除了在伐吴的战争和规划中出力良多之外,他还是平定淮南二叛最大的功臣,另外,公元261年,也就是他去世的当年,他又识破了吴人邓由诈降的阴谋,得到了司马昭的认可。由此可见,《三国杀》中,这个知名度不高,台词又费解的英雄,的确是曹魏后期的名将,其能力之卓越,少有人能及。只可惜,他终究还是被历史遗忘了,如今提起曹魏后期的名将,世人只知邓艾、钟会,又有几人知道王基呢?
-
历史上的关羽:身高堪比姚明 与曹操争夺美女 2023-12-09
-
名将夏侯渊之子夏侯霸为什么会投奔蜀汉? 2024-01-22
-
刘备为何要请诸葛亮来辅佐?诸葛亮为何又愿意跟刘备? 2024-01-20
-
关羽为什么看不起江东诸将?原因是什么 2024-02-10
-
汉献帝为什么不直接杀掉曹操 不是不想而是错失了机会 2024-01-01
-
诸葛亮的一生被人算计过吗?真相是什么 2024-02-1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