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争霸孙权像个配角,历史上他的评价有多高?
- 本名:孙权
- 别称:吴大帝
- 字号:字仲谋
-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
- 出生时间:182年(东汉光和五年)
- 去世时间:252年5月21日(孙吴神凤元年)
- 主要成就:接手并安定江东、建立吴国;发展江南经济;到达夷洲
- 庙号:太祖
- 谥号:大皇帝
- 特征: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
- 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
- 在位时间:229年—252年
- 年号1:黄武(吴王时)、黄龙、嘉禾
- 年号2:赤乌、太元、神凤
- 陵寝:蒋陵
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孙权。
有人认为,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君主,不管是在哪个朝代,都有统一天下,独立建国的能力,刘备和曹操的能力就不用说了,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东吴的孙权,虽然说多年独立当政,但是他却一直都是蜀魏争霸的配角,为何对他的评价也这么高呢?
其实这还要从孙策遇刺,传位给孙权说起。在孙坚死后,孙策可以说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统一了江东,只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刺杀,而在让谁继承这个问题上,孙策选择了孙权,把东吴的基业交到了他的手里。
只是到了公元222年,孙权正式称王,但是在追封孙策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长沙王,并没有和司马家族一样,毕竟司马炎追封司马昭为文帝,司马师为景皇帝,司马懿为宣皇帝。
即使是这样,也有史学家认为,当初孙策传位给孙权,依然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在古代,要是把家业给继续传承下去,是有三种选择,一是自己的儿子,二是家族的兄弟,三是兄弟的儿子。
但是孙策死的时候才25岁,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但是儿子毕竟还小,当时东吴内忧外患,整个政权还极不稳定。
先说外部的环境,孙权被刺杀这年是公元200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的大事,首先是官渡之战的爆发,袁绍和曹操反目成仇,正拼个你死我活,其余诸侯也面临着站队的问题,贾诩带着张绣投降了曹操,国舅董承的衣带诏事件爆发,刘备投奔袁绍,外面可谓是刀光剑影。
内部的环境,孙策在征服东吴时,主要靠的是武力,本来家族的地位就不高,之前还是在袁术手下,袁殊的名声已是极臭,可谓是千夫所指,这些都导致东吴的本土势力,对孙氏家族有着极强抵抗心理,从孙策被轻易刺杀,就可以看出东吴也是暗潮汹涌。
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孙策是不可能把位置传给儿子的,主少国疑是非常危险的,于是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就只能在两个成年的兄弟之间选择,一个是18岁的孙权,一个是16岁的孙翊。
孙翊虽然比孙权小两岁,但是性格方面却是和孙策很像,勇猛果断,而孙权相对来说就温和得多,孙策在托孤时,和孙权这样讲的。
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也就是说创业我是比你行,守业我是不如你的。
就这样孙权成为了东吴的新任主人,而孙策被封为长沙王,就不难理解了,这是为了政权的稳定。国无二君,要是有太多合法继承人的话,就算是理论上的,也是很容易被人利用,从而造成国内的动荡。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孙权也是东吴之主的不二人选,之后孙坚的其他三个儿子,也是死的死,散的散,东吴一直都是孙权一家当家。
在孙权成为继承人后,顺便也消灭了家族内部的隐患,之后就是稳定江东局势,而张昭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孙权在继位初期,根基不稳,几乎都是张昭一人力挽狂澜,先是向中央上表,之后再向地方各级官僚发文,稳定民心,为了树立孙权的领导地位,更是亲自扶他上马。
之后,孙权出色的政治天赋开始展露,虽然他打仗方面可能不行,但是他在治国安邦方面那是没话说的。先是和当地的世家大族搞好了关系,之后重用士族。
可以说东吴在孙权的手上变得越来越强,和曹操、刘备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所以说孙权确实能担得起那么高的评价。对此,小伙伴们有什么看法呢?
-
刘备逝世后,蜀汉的政治中心在哪里? 2024-01-05
-
庞统、庞德和庞德公他们是什么关系?是亲兄弟吗 2024-01-28
-
三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魏文帝曹丕 2023-12-09
-
关羽败走麦城,马超为什么会见死不救? 2024-02-13
-
曹操和刘备等人死后孙权还活了29年 孙权为何一点作为都没有 2024-01-29
-
虎痴许褚为什么会两次败于张飞手中?是打不过吗 2024-02-06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