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知刘备伐吴会失败,为什么还不阻止?
- 中文名: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
- 别名:孔明,卧龙
- 国籍:蜀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 出生日期: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辛酉年)
- 逝世日期:234年(甲寅年)农历八月二十八
-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
- 主要成就: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
- 治理蜀地,平定南蛮
- 制作孔明灯,发明诸葛连弩
- 代表作品:《出师表》《诫子书》
- 封爵:武乡侯
- 谥号:忠武侯
- 逝世地点:宝鸡岐山五丈原
- 祠庙:武侯祠
- 中文名:刘备(161~223.6.10)
- 别名: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1年7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6月10日
- 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 庙号:烈祖
- 谥号:昭烈皇帝
- 在位 :221年4月—223年6月10日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国时诸葛亮明知刘备伐吴会败,为何不阻止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奠定了自己的地位的刘备,在成功后开始膨涨起来了,关羽樊城之战丢了荆州又丢了性命后,刘备为了给兄弟报仇,不管诸葛亮的劝阻执意带兵征讨东吴,结果此役以惨败结束,蜀国丢了关羽这员大将,刘备又以失败告终,蜀国因此实力大减,诸葛亮不住叹息,为自己劝不住刘备而伤心,他还说,如果法正还在世的话,就一定能劝阻刘备东征,最不济也能让刘备不至于输得这么惨。
以诸葛亮在蜀国的影响力,他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他的官职还在法正之上,按理说他劝阻刘备更有效才是,然而他却不能也办不到,那么,这其中是什么原因?
当时刘备夺得三分之一天下的时候,自称为汉中王,但因为朝廷的汉献帝还在,于是他假模假样地上了一道奏折,表明自己原不想当王的想法。但这么一来,更是向外界宣布了他的独立。站稳了脚,刘备就开始实施他的野心,他不仅想要蜀中,还要夺得天下,作为他兄弟兼手底下大将的关羽自然也会辅助刘备,于是关羽发起襄樊之战。
刘备和曹操早已经是死敌,两人的立场鲜明,谁也不让谁,其中最为难的要数孙权。天下有两个王,孙权到底会臣服于谁呢?这时候的东吴能力还不是很强,孙权不想成为出头鸟,他势必会找一方作为同盟军的,于是权衡再三,决定站在曹操一边,两下夹攻蜀国,其实孙权此举,是想要回自己的荆州。关羽被杀之后,荆州最终回到东吴的手里。
此时刘备出兵,明着是为关羽报仇,实则是想抢回荆州。以蜀国的实力以及刘备的军事能力,诸葛亮断定此战必败。但是,此时的刘备早已听不进诸葛亮的劝阻,一方面是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很大了,随便出兵就可以秒杀东吴,他忘了东吴有许多人才,他那点能力根本比不过孙权手下的谋士,再者,刘备要亲自领兵的一个原因是,他在荆州呆的时间久,在他的管理之下,荆州百姓生活安稳,也很感念他的恩,他怕如果他再不去,会失了民心,所以要自己亲自带兵。
从诸葛亮的表现来看,他并不赞成当时就去攻打荆州,因为当时东吴的力量正强,而且荆州是他们的重要关卡,他们一定会拼死保护荆州的,刘备此去没有便宜可占。况且曹操还在一边虎视耽耽,以刘备一人之力,何以能敌过两个国家?因此诸葛亮是绝对不支持此时出兵的,可惜他不是谏臣,他只是一个臣相,他不能越权去劝阻刘备,刘备下什么命令,他只能去接受和落实,虽然他的地位很高,但在刘备手底下,也不过是一个大臣而已,如果说作为结拜兄弟的关羽和张飞等人有资格劝一下刘备,那么诸葛亮是没有这样的资格的,因为他不是刘备的兄弟。
再一个原因,诸葛亮也知道刘备这人的毛病,只要他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劝也白劝,说不定还会引起他的反感,所以他也无可奈何,只能任由刘备为所欲为了。
-
关羽败走麦城,马超为什么会见死不救? 2024-02-13
-
入川作战中很多将领都投降了 张任为什么死都不投降刘备 2024-02-09
-
汉献帝被逼退位之后 刘备为什么不迎回汉献帝而是自己称帝 2024-02-02
-
曹操是怎么评价孙权的?刘备又是怎么评价他的 2024-01-11
-
李善长死前拿出免死金牌后,朱元璋为什么一点反都没有? 2024-02-09
-
从歌女到大佬夫人,历史上的卞夫人是个怎样的人? 2023-12-2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