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如果不乱政,汉朝会不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 中文名:贾诩(公元147年~公元223年)
- 别名:文和
- 字号:文和
- 国籍:东汉→曹魏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
- 出生日期:公元147年(东汉建和元年)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魏黄初四年)8月11日
- 主要成就:奇谋百出,算无遗策魏朝开国元勋
- 代表作品:《钞孙子兵法》《吴起兵法注》
- 官职:太尉
- 封爵:寿乡侯
- 谥号:肃侯
历史名人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如果当年贾诩不乱政,说不定汉朝不会走向灭亡?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历史趋势只能决定汉将亡,大概何时亡,为何亡,从长远看,我们都会死。大人物的确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如果没有曹操,后世中国闹不好真会变成欧式小国林立。如果孙权赤壁前投降了,还真不会有五胡乱华,你能说五胡乱华是历史趋势?要是你非要说整体的最终的趋势不可变,那我还能说人类最终趋势就是灭亡,这种思路有意义?历史趋势本来就是要分段分析的。
历史趋势就是,东汉末年因为黄巾之乱,中央把很多权利下放,地方刺史州牧有了很大权利,地方割据在所难免了。毕竟曹操迎接天子之后,各地诸侯也没多听话嘛?你们觉得他们会听王允的?而且,王允除了离间计,本身的智慧确实不行,不然也不会这么紧逼李傕郭汜。历史趋势是什么,不是说最后一定是司马家统一,一定有五胡乱华,一定会有元明清。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某一个小决定都可能影响历史。历史趋势是罗贯中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谓是万能的回答,可以说都是。这还真不一定,如果贾诩不乱政,说不定汉不会灭亡,会形成于类似于日本天皇的政体。那分也就不存在了。首先我不太了解日本天皇是个什么存在,但我知道日本也是在战国时代啊。合久必分,这个分不一定说都是皇帝,春秋和战国前期,历史上还是东周,但是那是合吗?我觉得已经是分了。王允能靠着小皇帝指挥的动袁绍曹操,我看连张秀都指挥不动。三国时期的正式开始是献帝禅位,但是从合到分,却早很多。董卓怎么说也能镇住关东诸侯,王允,不行。
贾诩:也要考虑历史的行程。五胡乱华是小冰河期来临导致的,曹操再强能控制气候?如果曹操早当家, 很有可能司马家上位不能,也不会有八王之乱,胡人进击还是很难的。贾诩:怪我喽?乱汉之际,他本不想插手,也知道李傕郭汜之流成不了气候,只不过是王允赶尽杀绝。曹阿瞒也是色迷心窍,张绣就在身边驻扎,还敢没脑子去睡人家嫂嫂,典韦和曹昂等于都是他害死的!可不就怪你。
如果贾诩阴差阳错被小皇帝看上了是铁杆保皇,花个十几年再一统一把没准汉朝再中兴个一次也说不准啊。汉朝很难复兴了,更准确的说我认为统一的中央王朝很难维系了。门阀老爷们发展势头太猛。之前呢那种格局确实难以复制。我想的只不过是接下来的不是魏蜀吴,也不是晋,还是老刘家的汉,至于后面咋样那谁说的准呢,生产力不足够发展、文教不足够普及,世家大族的局面不是两三百年能结束得了的嘛。
贾诩换了多少个老板心里没数吗?张绣叔侄,董卓,李傕郭汜,前面还有几个不入流的,到最后的曹老板,这些人除了政治地位不如皇帝,什么都比皇帝强。贾诩这种人永远让自己有多重选择,必要的时候谁都卖。这不符合贾诩的性格,他的目的是保命安家。要是没有贾诩,曹丕夺嫡称帝的事情也悬而未决,如果没有他曹昂不死曹丕只能是另一个曹植。后面也就没有司马家什么事了,可能曹丕争位的心都没有了。没有他首先曹昂就不会死,没曹丕的事情了。
贾诩下了一步大棋。不去争位子,能做个王,而且有实权那种,去争位子,卞夫人都保不了他,没他的话就是曹昂为世子了。没有司马家的事,凭曹家的治国经验,也就不会有后面的蛮族翻天的事了,是呀,虽然后面也会变天,但至少不会这么惨。那就只有黄巾是注定存在于历史的了,中国也会成为唯心主义国家。主要是董肥肥死后朝廷的清洗名单有他的名字,说起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
霍光在宫中20年的秘密是什么?汉武帝说了什么 2024-02-07
-
杜康酒壮霍光胆 霍光舞剑杀也先 2023-12-23
-
汉武帝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刘弗陵?刘弗陵是个好皇帝吗? 2024-02-17
-
戚夫人的亲生儿子刘如意究竟是怎么死的? 2024-01-08
-
历史上第一个被处以腰斩极刑的公主,还是汉武帝的长女 2024-01-10
-
在吕后吕后称制的霸权下 汉文帝是怎么坐上皇位的 2024-01-2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