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哥与噶尔丹有什么仇恨?为何非要杀他?
- 本 名:绰罗斯·噶尔丹(1644~1697)
- 别 称:嘎尔旦、噶勒丹,博硕克图汗
- 所处时代:清朝
- 民族族群:蒙古族
- 出生地:准噶尔部
- 出生时间:1644年
- 去世时间:1697年
- 主要成就:把卫拉特联盟推向准噶尔汗国,征服哈萨克、灭叶尔羌汗国,称雄西域死亡地科布多
历史名人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噶尔丹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康熙王朝》中,噶尔丹是是大阿哥的妹夫,但两人又是对手。康熙亲征噶尔丹时,大阿哥身负国仇家恨,立下赫赫战功,并将噶尔丹置于死地。
清准两大势力之间的较量
清军入关后,准噶尔蒙古与大清始终纠纷不断。他们盘踞在天山北路的准噶尔盆地,是额鲁特蒙古诸部中最强的一支。康熙初年,准噶尔部发生内斗,在西藏学习佛法的噶尔丹回家平息纷争,并取得统治权。
噶尔丹虽然从小学佛,但一点也不佛系,而且野心很大。自从成为准噶尔部首领后,他不断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天山南北,并将势力推进到青海西藏一带。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率领三万多蒙古骑兵,在沙俄的支持下,突然对喀尔喀蒙古发动进攻。喀尔喀部土谢图汗抵挡不住噶尔丹的攻势,部下或逃或散,连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的坐帐也被洗劫一空。土谢图汗迫于无奈,只能率领残兵败将逃亡漠南蒙古,并向清廷求救。
康熙得知消息后,大为震怒,于是派遣使者责问噶尔丹。噶尔丹接待清廷使者,但将战争责任全部推给土谢图汗,调停无功而返。此后,噶尔丹一度将势力延伸到乌兰布通,严重威胁大清安全,康熙不得已,只得御驾亲征。《康熙王朝》中,大阿哥作为清朝的皇子,又是西征军副帅,抵御外敌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首领噶尔丹也是他必须要铲除的目标人物。
为自己的履历增加厚度,就是为夺嫡准备筹码
在古代,皇子想当皇帝,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条件,比如出身、功劳等。大阿哥的夺嫡之意,早已经深埋于心,但他的出生不如胤礽。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是康熙的嫡皇后,深受宠爱,胤礽从小就是天之骄子;大阿哥的母亲是惠妃,身份地位都不如赫舍里,导致大阿哥从小就矮了胤礽一截。因此,大阿哥只能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现状。
从康熙攻打郑经那会,大阿哥就迫不及待地要建功立业,可惜事与愿违。夺嫡的欲望一旦打开,就一发不可收拾。大阿哥并没有因一时的挫折而放弃,反而更加积极地与胤礽展开争斗,你胤礽有索额图撑腰,那我就拉拢明珠;你胤礽主政,那我就在军事上扩大影响力;你胤礽在噶尔丹的问题上指手画脚,那我更加要有所作为。
后来,康熙亲征噶尔丹,大阿哥随军出征,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只要能够“斩首”噶尔丹,大阿哥就相当于立了头功,在风头上就能力压胤礽。
两人早就接下私人恩怨,大阿哥为了一雪前耻
怨恨之一
康熙收复台湾时,噶尔丹就进京城打探虚实。在京期间,噶尔丹的部下,为了抓捕宝日龙梅,破坏了大阿哥的乔迁之喜。大阿哥出手伤人,也因此受到康熙的责备。
怨恨之二
噶尔丹趁康熙忙于“台务”,无法分生之机,提出要迎娶蓝齐儿的非分要求。康熙迫于无奈,只能通过和亲的方式,换取北方暂时的和平。护送蓝齐儿去蒙古的,就是大阿哥,他在草原上,眼睁睁地看到噶尔丹带走自己的妹妹,抱走大清的公主,并且耀武扬威。这种被迫的和亲,是大清的耻辱,也是大阿哥的屈辱,但凡有点血性的大清勇士,都难以忍受。
怨恨之三
大阿哥对宝日龙梅早就心猿意马,却没机会修成正果。这固然有宝日龙梅的因素,但噶尔丹的存在,也影响了大阿哥的爱情。正是因为噶尔丹东进,导致宝日龙梅无家可归。宝日龙梅为了报仇,只能借助康熙的力量而抛弃大阿哥。大阿哥为了证明给宝日龙梅看,他也能为她报仇,因此,必须除掉噶尔丹。
怨恨之四
康熙第一次亲征准噶尔时,大阿哥贪功心切,冒险进军,结果被噶尔丹俘虏。在东方的战争文化中,被俘虏是一件极其丢人的事,甚至会让被俘者生不如死。大阿哥作为皇子,被俘关系到皇家的颜面,关系到自己的前途。为了这事,康熙对他又打又骂。
因此,大阿哥对噶尔丹恨之入骨,不管是为了戴罪立功,还是为报国仇家恨,他都要与噶尔丹有一个了断。
秋媚说:烽火狼烟之中,将士都想置对方首领于死地,这是家国荣耀,也是个人功劳。大阿哥杀了噶尔丹,虽赢得一时胜利,但并未改变康熙对他的看法,他依旧是他,满脑子都是皇位,却离皇位越来越远。
-
令妃在后宫是什么地位?生封皇贵妃,死后封皇后 2024-01-13
-
左宗棠跟李鸿章同为名臣,他们的的家产谁多? 2024-01-09
-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是怎么死的?溥仪死后与谁陪葬? 2023-12-29
-
顺治皇帝为何一再要求死后火葬?孝陵真是清朝唯一只有骨灰的皇陵? 2023-12-29
-
溥仪的洋老师是谁?溥仪为何剪掉辫子? 2023-12-29
-
阿巴亥:12岁嫁给43岁奸雄,三个儿子个个都是功臣 2024-02-06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