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刘据被杀真的是因为巫蛊之祸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 姓名: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
- 别称:刘彘、汉武帝
- 国籍:中国(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长安皇宫
- 出生日期:公元前156年(景帝前元元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87年(武帝后元二年)
- 宗教信仰:儒家之学
- 主要成就:开创汉王朝军事最鼎盛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开丝路,大破匈奴,征服西域,吞并朝鲜
- 代表作品:《秋风辞》《瓠子歌》《天马歌》《悼李夫人赋》
- 谥号:孝武皇帝
- 庙号:世宗
- 陵墓:茂陵
很多人都不了解太子刘据之死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欣赏。
史书上对于巫蛊之祸是标准的悲剧写法,一位年轻时雄姿勃发的皇帝在步入晚年后变得多疑迟钝,在奸臣的蛊惑之下杀死了忠心耿耿的臣子,逼死了恭顺的儿子和善良的妻子。黑白分明,很有故事性。
也正因为如此黑白分明,我们不禁要问,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大家知道历史上有很多晚节不保的皇帝,比如梁武帝比如唐玄宗,但这类皇帝有一个特点就是前期英明神武,但在一个时间节点之后就一下变得异常堕落,而且剩下的人生再也找不回以前的睿智。
但似乎汉武帝并不是这样。在巫蛊之祸一年后,汉武帝就立刻给太子平反而诛杀了陷害太子的江充三族,把陷害太子的宦官苏文烧死。后来更是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罪己诏陈说自己的错误,并且还在晚年一改之前的严酷立法和征伐四方的国策,让人民休养生息。
那我想要问一下为什么汉武帝偏偏在公元92-91年这两年间会犯这么大的糊涂呢?真的仅仅是因为巫蛊的猜忌吗?又或者,太子刘据真的是柔弱温和的那种人吗?
事实是,在汉书,褚补史记里,刘据和资治通鉴里那个柔弱温和的谦谦君子孝子是有出入的,这似乎跟我们的对他的认知是有很大差距的。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巫蛊之祸前后的太子。
1。太子当时的势力已经很大,因为武帝一直很喜欢这个嫡长子,从小是当储君培养的,当时太子已经成功聚起了一个庞大的集团。
庞大到什么程度呢?二十年后这些人依然能够发挥作用(邴吉,张贺,张安世,以及千丝万缕关系的霍光)。所以说太子是很有能力和野心的人。
2。太子喜欢结交三教九流,在他兵败之后太子跑到湖县,那里有个卖草鞋的居然也是他的故交!
还有,太子喜欢“异端邪说”,往博望苑里招异端人士,老爹要他学春秋,他偏学谷梁,总之就是和老爹对着干。
3。巫蛊之乱全面爆发后,太子怒杀江充,把一众胡巫活活烧死示众,亲自率军和死丞相刘屈氂大战。
软弱?不存在的,他父亲可是是刘彻,他舅舅是卫青,他大表哥是霍去病,他怎会是软弱之人!
然而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却给太子加上了很多无法考证的事情,比如见父皇生病抹眼泪这种,总之呢就是把太子写的更加温和,更加无辜,更加悲情。
要知道汉朝宋朝相差一千年,价值观也相差很远,所以在这方面,应该是同为两汉的史记汉书的记载更可靠。
所以说真实的太子,是非常精明有魄力甚至说有点桀骜不驯的人,是受父亲宠爱全力栽培的天之骄子,也许温和,但绝对不会软弱。
而那时候的所谓“卫氏集团”,卫青霍去病两人早已去世多年,霍光那时候只是汉武帝的小随从,公孙敖公孙贺比较平庸,卫伉曹宗公孙敬声也都不过是贵公子。
所以说这个庞大的“卫氏集团”,只是依附于卫太子,而不是可以像吕氏那种足以乱刘家天下的存在。
而卫太子才是“卫氏集团”的大头目,这个很关键!如果卫氏外戚根本无法威胁刘氏江山,那刘彻根本没有理由和动机因为担心外戚专政来剪除之。
所以在我看来,巫蛊案本质是一次政治清洗,巫蛊之说只是借口而已,汉武帝本意只是想敲打一下太子,剪除部分太子的羽翼。
因为此时,由于权力的分配问题,和执政路线的不同,明显已经出现帝系和太子系两派。汉武帝当时的目的,也许只是让自己顺利的走完辉煌的人生,把位子安安稳稳的交给太子,防止出现太子提早篡位的事情。
毕竟说就算太子无此心,手下的人可难保没有这个想法。至于卫氏外戚,是因为属于卫太子主要势力,不小心撞在枪口上了。
一个雄才大略但刻薄残暴,年老自负刚愎渴望永久权力的父亲,一个自幼得宠精干有魄力的储君,由于种种对立事件,双方却没有很好的渠道去沟通和理解对方,终于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最后完全失控并酿成了巨大的悲剧,等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的时候,刘彻这才幡然醒悟,《轮台罪己诏》颁发,却也为时晚矣。
-
为什么称张良为“谋圣”,张良在历史上是什么人 2023-12-15
-
刘秀废掉郭圣通立阴丽华为后,背后什么原因? 2023-12-31
-
海昏侯刘贺为何被废?刘贺墓中出土著名文物 2023-12-29
-
华佗身世之谜:华佗来自哪里 2023-12-23
-
李夫人生前是皇帝最爱的女人,为什么才被封为皇后? 2024-01-27
-
西汉外戚大臣薄昭嚣张跋扈,最后怎么会自杀? 2024-01-1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