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贾谊有多厉害?贾谊的生平和成就介绍!
- 本名:贾谊(前200年~前168年)
- 别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 所处时代:西汉
- 民族族群:汉人
- 出生地:洛阳
- 出生时间:前200年(农历辛丑年)
- 去世时间:前168年(农历癸酉年)
- 主要作品:《新书》《贾长沙集》《贾谊集》
- 主要成就:政论文、赋
- 历任官职:博士、太中大夫、太傅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西汉的贾谊有多厉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西汉时期有一名政论家叫贾谊,年仅三十三岁就抑郁而终了,但是他却用短短的三十三年惊艳了历史。他出入仕途就被火速提拔,更是深受帝喜,但因为多方势力排挤,他被迫出京。三年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在当时就是未来的政坛新星,但他却抑郁而终。他死后,汉文帝念念不忘,而且他的文学作品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的歌颂、赞誉,《过秦论》更是被鲁迅先生称为西汉鸿文,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贾谊到底有多厉害,他是如何惊艳历史的。
某人: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图)
贾谊:兄台,打断一下,你说错了。不是假如,是贾谊年少有为不自卑。
贾谊他确实是年少有为,他师从张苍,在当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大才子(ps:张苍师从荀子,与李斯、韩非等人是同门)。年少的时候河南郡守(吴公)就把他召到麾下,之后在贾谊的辅佐下吴公治理的河南郡是天下第一。要知道贾谊最多也不过二十出头,这么年轻能有这么好的成就,着实不易。贾谊在当时风头正盛,甚至都吸引了汉文帝的注意。汉文帝将河南郡守提拔为廷尉,河南郡守更是顺手拉了贾谊一把,在皇帝面前不断吹贾谊。
随后汉文帝征召贾谊,直接把他提拔成博士,此时贾谊年仅二十一岁,是博士中最年轻的。这个博士其实就是皇帝的人才储备库,皇帝有什么难题都会让博士们出谋划策。每次提问博士的时候贾谊的答卷都能在众多答卷中脱颖而出,赢得同行们的赞许、皇帝的欣赏。汉文帝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人才,所以大力提拔贾谊,一年就让贾谊从博士晋升到太中大夫(千石官员)。
之后贾谊提出了一揽子计划,比如: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想要进一步取代秦制,加强皇权。但是文帝并没有采取这一系列措施,原因就是文帝统治并不稳固。在文帝上位之间爆发了“诛吕行动”,军功集团诛杀了外戚,并且拥戴傀儡(汉文帝)上位。汉文帝为什么能上位?本质原因就是军功集团想要立一个容易掌握的皇帝,汉文帝娘家没什么势力,是个合适人选。但是军功集团没想到玩脱了,这个“傀儡”也是一个硬茬子。
文帝二年的时候贾谊上了《论积贮疏》,这篇文章点明了汉朝弃农经商的危害,同时提出了一系列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贾谊这哥们不但懂经济,他还懂政治。他向皇帝提出个建议,那就是让列侯们回封地。为什么非要让列侯回封地?原因就是要瓦解军功集团。列侯们都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他们都有着战友情谊,关系是血浓于水。而且军二代们也是互相联姻,纵横交错的关系网、利益输送链将他们紧紧得捆绑在一块。为什么周勃和陈平振臂一呼就能拉来一帮人帮忙?因为周勃在这帮功臣里面的威望最高。刘邦对这关系就非常了解,他曾经预言“安刘氏者必勃(周勃)也!”
但也正是因为周家有着巨大的威望所以周勃、周亚夫都受到过迫害。让列侯们回国的目的就是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缺少联姻、利益输送那么利益联盟迅速衰败。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周勃在京城的时候皇帝都害怕,但是周勃回封地之后连个守尉路过自己都要打哆嗦。这一点为汉武帝“酎金夺爵”做出了铺垫效果,同时大大强化了皇权。
这一点非常合汉文帝胃口,因此汉文帝决定提拔贾谊为公卿,这个时候贾谊年仅二十二。这个时候贾谊可谓是春风得意,但是很快他就倒霉了。他的事迹印证了高育良老师的看法,少年太得意,容易栽跟头。
以周勃、灌婴、冯敬等人为首的军功集团开始发难,逼迫汉文帝疏远贾谊,阻止贾谊继续为汉文帝出谋划策。这是一股多么可怕的势力啊,他们竟然能阻止皇帝任命官员。贾谊得罪他们就无法晋职,那么其他的官员该怎么办?他们没有贾谊的能力,更何况也得不到皇帝的欣赏,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去拜周勃。长此以往军功集团垄断官员任命权,皇帝迟早被架空。为了避免贾谊被迫害,汉文帝将贾谊外放到长沙,离京师千里之遥。这一点很多人理解为弃车保帅,事实上有这个可能,但我个人倾向于“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因为这个时候周勃已经老了,在当时长命百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更别说一个久经沙场伤痕累累的军人。汉文帝还年轻,熬几年周勃就死了,到时候再把贾谊请回来不就行了吗?为啥非要在这段时间死磕?吕后坟头的草都三丈了,自己难道还想重蹈覆辙?
贾谊离京的时候越想越郁闷,你说我一个未来的公卿怎么就被外放了哪?在赶路的时候贾谊认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估计要步屈原后辙,所以就写了《吊屈原赋》。但贾谊还是太乐观了,你怎么可能就这样哪?你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嘛。贾谊在做长沙王太傅时有个猫头鹰飞进了房间,在古代猫头鹰可是不祥之兆,贾谊原本觉得自己只是被弃用,但猫头鹰的到来直接让贾谊感觉自己也活不长了。前面贾谊还是对仕途受挫感慨,但这里贾谊就开始追求自我解脱。可见人不要只看一时的挫折,毕竟日后的挫折多了去了。
在贾谊感慨生死的时候朝廷人事发生重大变动,灌婴死了、周勃被冤枉后也不问朝政了、冯敬也远离政治中枢了,这群老干部逐渐走下坡路了。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谁知道这群老干部能挺到什么时候,汉文帝也不想打草惊蛇,所以就让贾谊做梁怀王太傅,就职地点离京师比较近。而且汉文帝还在未央宫召见了贾谊,但可惜的是这次见面两人并没有就目前严峻的形式充分交换意见,反而是去研究鬼神之说了。千百年后李商隐恨铁不成钢的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之后贾谊上书《治安策》,这篇文章对当时国际矛盾、内部矛盾都展开了论述,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如果上天能给贾谊十年,那么西汉可能会提前完成转型,但是天妒英才,贾谊因为梁怀王坠马而亡的事耿耿于怀,汉文帝十二年的时候抑郁而终,终年三十三岁。贾谊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死,汉帝充分践行了贾谊的思想,完成了汉朝的转型工作。对此我罗列了贾谊的思想,以及后世汉帝的践行工作,具体如下:
1:重礼但不轻法
贾谊认为汉朝应该吸取秦国不重礼治而亡国的教训,应该以礼治国。但是不能忽略周朝的教训,应该礼、法并用。一方面建立礼制,将各阶级的礼制等级划分严明,严禁诸侯王僭越。而且贾谊也提过“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的建议,但是汉文帝并没有执行,这一条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了。汉武帝建立起等级森严的礼制,大大强化中央的权威,“酎金夺爵”其实就是利用礼制的漏洞来打击列侯势力的标志性事件。对此汉宣帝也十分认可这一治国理念,太子违背的时候汉宣帝还教训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教训完太子之后汉宣帝感慨道:“乱我家者,太子也!”这一点充分肯定了贾谊思想的重要性,而且后世的统治者也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了“汉家制度”,也就是礼法并用。
2: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贾谊在《治安策》里面提及到了“(诸侯王)大都强者先反”,所以认为应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其具体操作就是广封诸侯,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力量的方针。这一条建议至今都不过时,汉朝经历七国之乱后广封诸侯,汉武帝更是强力推行“推恩令”,逼迫诸侯王将土地分封给诸子。如果建文帝能有一个“贾谊”,那也不至于落得个江山倾覆的局面。
3:重农抑商
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批判了统治阶级挥霍无度,但是百姓却极度贫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当时社会最好的写照。而且当时的汉朝毫无储蓄意识,抗灾能力非常弱。遇见天灾百姓要卖儿卖女才能生存、朝廷需要卖官鬻爵才能维持财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持续恶化,贾谊建议要重农抑商,而且还要有储蓄意识。汉朝在这一条上践行的不错,文帝将田税全免,景帝将田税改为十五抽一,文景二帝大力恢复生产,一时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4:三表五饵(具体见下解释1)
这一条政策其实就是针对匈奴的,主要内容就是提高国家的责任心、要关爱对方、尊重对方,而且还要持之以恒的输入衣服、车、吃喝玩乐、建筑、女人、娱乐活动,用软文化侵入对方,在争夺敌方百姓民心的同时孤立匈奴统治者。汉朝也在践行这一条政策,之后分裂匈奴就是标志性事件。同时这一政见后世广为应用,隋文帝利用经济分裂突厥就是最好的示范。
5:过秦论
过秦论的最慷慨激昂的莫过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为其折腰,更是贾谊赞誉有加。而且贾谊为后世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不少素材,每次诗人心情不顺就拿贾谊说事。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这句话出自李白,而里面的贾生就是贾谊。
解释1:三表:信(诚信仁义)、爱(爱对方的面貌,不歧视)、好(认可对方的技术)。
五饵:盛装车乘(衣服、车)、盛食珍味(吃,喝)、高堂邃宇(房屋建筑)、音乐妇人、召幸娱乐
-
汉文帝刘恒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一代圣明君主 2024-01-22
-
盘点古代爱藏私房钱的朝代 汉朝皇帝尤为严重 2024-02-01
-
历史上第一个投笔从戎的儒将!班超从军后有哪些传奇故事? 2024-02-26
-
与世无争的贤德皇后-东汉明德皇后 2023-12-23
-
不伦之恋:爱上养子的馆陶公主 2023-12-23
-
皇帝为什么要将李陵满门抄斩?真相是什么 2024-01-1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