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促织天子”是谁?朱瞻基文武双全却被后世误会!
- 中文名:朱瞻基(1398年~1435年)
- 别称:明宣宗、宣德帝
- 字号:自号长春真人
- 国籍: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北平燕王府
- 出生日期:1398年2月9日(洪武三十一年)
- 逝世日期:1435年1月3日(宣德十年)
- 在位时间:1425年6月27日-1435年1月31日
- 主要成就:“仁宣之治”随祖父亲征蒙古
- 主要作品:《御临黄筌花鸟卷》《武侯高卧图》《瓜鼠图》
- 庙号:宣宗
- 年号:宣德
- 谥号:章皇帝
- 陵寝:景陵
- 前任:朱高炽(明仁宗)
- 继任:朱祁镇(明英宗)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的“促织天子”是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这位帝王,在民间的知名度远不及他的曾祖和祖父,甚至还被自己的坑货儿子抢去了不少风头。后世给他贴上最闻名的标签是“促织天子”,形容他醉心于斗蟋蟀,短短数字,一位不务正业的昏庸君王形象跃然纸上。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就让我们走进明宣宗朱瞻基,这位被误读的文武双全的帝王。
明宣宗朱瞻基画像
朱瞻基生于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1398年3月16日),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梦见朱元璋把一个大圭交给他,并对朱棣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大圭,这在古代象征着权力。朱棣自然觉得十分高兴。这时候有人报告朱瞻基诞生了,朱棣立马就去看了这个长孙,发现孙子跟自己长得很相似,再结合梦境,觉得孙子便是梦中情景的映证。这件事对于后来朱棣下定决心发动“靖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祖父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取得胜利,朱瞻基的身份也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太孙。朱棣除了亲自挑选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之外,更是多次亲自指导这位他最疼爱的孙子。在永乐朝中后期几次出征漠北的军事行动中,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行军作战,锻炼他的勇气。多年来的历练使得朱瞻基成长为一位能文能武的帝国接班人。
可是,有一个隐忧始终在朱瞻基父子的生活中如影随形,这便是来自他两位叔叔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对于帝位的觊觎。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为人宽厚,由于身体肥胖,日常的行动不便,在朱棣看来,这个儿子确实与自己不太相似。朱棣另外两位儿子却是随他在“靖难”之中在前线厮杀,特别是次子汉王朱高煦表现得特别勇猛,朱棣甚至亲自对他说:“努力罢,世子(朱高炽)常常生病”。朱棣的态度,使得当时对于太子之位的明争暗斗异常汹涌,朝堂之上关于立谁为储君也使得官员们相互站队。
此时朱瞻基虽然尚且年轻,但是多次利用朱棣对自己的宠爱,凭借自己的智慧,帮助自己父亲化险为夷。朱高炽在朱棣眼里虽然并不是令人那么满意,但是“靖难”起兵之初,北平大后方的守备工作在朱高炽的主持之下完成的非常出色;他本人在文官中的声望很高,是太祖朱元璋生前就指定的燕王世子,封建社会的礼法制约着朱棣;加之朱高炽手上有朱瞻基这张王牌,在朱棣心中朱瞻基已经是未来帝国首脑的不二人选。这多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朱瞻基父子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随着明成祖朱棣离世,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仅10个月就突然暴毙,年轻的朱瞻基登上了皇位,开始执掌大明王朝未来的走向。
继位之初,朱瞻基就要面对从明太祖朱元璋以来一直悬而未决的外藩问题。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虽然在皇位争夺中败北,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野心。此时,明仁宗刚去世,年轻的皇帝刚继位,政局不安,朱高煦打起当年朱棣“清君侧”的大旗,决定造反。得到消息之后的朱瞻基立即决定御驾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大军很快就包围了汉王朱高煦的封地乐安,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投降。本来想支援汉王叛乱的赵王朱高燧,在朱瞻基胜利之后,也只好老实交出兵权。困扰明朝中央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终于在朱瞻基的手上解决了。
汉王叛乱很快平定和赵王危机圆满解决,除了朱瞻基本人的能力之外,也和他所重用的贤臣有着很大关系。在明初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就是在朱瞻基在位时期得到重用。君臣相互信任,任人唯贤,体恤百姓,为明仁宗和明宣宗两朝“仁宣之治”的缔造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清初学者谷应泰所言:“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明宣宗朱瞻基除了在文治武功上有着卓越的功绩之外,在诗词书画领域也有着极高的造诣。
-
朱载垕真的没有自己的陵墓吗?最后竟葬在自己爷爷的陵墓中 2024-01-04
-
顾成:征战沙场60年的明朝大将,爵位延续了九代 2024-01-09
-
不爱江山爱做木匠的皇帝:明熹宗朱由校 2024-01-12
-
明英宗内心惶惶,锦衣卫再度猖狂 2023-12-11
-
朱元璋身为一个杀人狂 朱元璋为什么还能培养出朱标这样的太子 2024-01-11
-
做了二十年太子的朱高炽,最后是怎么死的? 2024-01-06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