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为什么迫害扶苏?他这样做的真正的原因是?
- 中文名: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
- 别 名:李通古
- 国 籍:秦朝
- 民 族:华夏族
- 出生地:今河南驻马店上蔡西南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280年(壬子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208年
- 职 业: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 信 仰:法家思想
- 主要成就: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
- 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
- 推行郡县制,制定法律和相关制度
- 创立小篆,书法和散文成就突出
- 代表作品:《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
- 中文名:扶苏(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10年)
- 别 名:公子扶苏
- 国 籍:秦朝
- 民 族:华夏族
- 出生地:咸阳
- 出生日期:公元前241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210年
- 主要成就:与蒙恬一起防御匈奴
- 家庭背景:秦始皇长子
- 性 格:心地善良,能够为人民着想
- 有关人物:秦始皇嬴政,胡亥,子婴
对李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人,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虽是一郡小吏,但师从荀子习得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李斯被任为丞相,在这为相期间,他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兵器,坚持郡县制,禁止私学,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总而言之,李斯这些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因此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可就是这么一个如此精明的朝臣,没曾想在人生的末期,做出了一个遗恨千古的决定来。
秦始皇死后,李斯竟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也正因为这个极其错误的选择,导致他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而论起这沙丘之变,故事就要回到公元前210年的冬天,当时秦始皇不甘寂寞,再行天下。
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随从,留右丞相冯去疾守摊,处理朝廷政务。始皇的小儿子也一同随行。结果秦始皇行进至沙丘时暴卒,宦官赵高胁迫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
提及当时,身为秦相的李斯,又为什么会在这重要关头选择与赵高合谋,迫害扶苏,以致秦国迅速灭亡呢?究其根本,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秦始皇驾崩,赵高在说服李斯时的言辞,击中李斯要害了。在当时,作为法家集大成者和代言人的李斯,和思想亲儒的扶苏,政治思想完全冲突。在这个时候,李斯很清楚,若扶苏上台,自己肯定不能继续为相,得把这位置让出来。这几十年的政治经验告诉他,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难有二世之福。秦国的历代丞相,一旦被罢,必然被杀,从来没有安享晚年、子孙继承爵位的好事。
其二,若扶苏称帝,亲近儒生、主张分封制的他,很可能让外戚势力和宗室势力卷土重来,如此一来,不仅秦始皇从前的追随者将化作烟尘,就是辅佐秦始皇建立和完善了一个大一统帝国各项制度的李斯,其一生功业,同样也将化为烟尘。而这样的结果,同样是李斯不愿意见到的。
若支持扶苏,李斯必败,但是扶持胡亥,李斯却未必输,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沙丘的地界上,李斯方才心头一狠,与奸邪赵高为谋,策划了这场迫害扶苏,扶持胡亥的惊天阴谋。可是结果呢,胡亥继位,他虽仍是丞相,但是不久后便遭赵高反咬,落得个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也正是因为当年的错误决定,才导致了秦朝迅速衰败,走向了灭亡一途。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李斯聪明一世,却终究因为一次糊涂之举,导致了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
百越比匈奴的威胁还大吗 秦始皇为什么先对百越下手 2024-01-19
-
秦始皇为什么不杀周天子 秦始皇真的不敢动周天子吗 2024-01-10
-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扶苏为太子 为何秦始皇死后还要扶苏主持葬礼 2024-02-26
-
秦始皇真的是吕不韦的儿子吗?真相是什么 2024-01-22
-
徐福是谁?他真的是日本的神武天皇 2024-01-07
-
历史上项羽自杀真的是无颜过江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2024-01-2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