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吴湘案是怎么回事?李绅得势后性情大变!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唐朝的吴湘案是怎么回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绅是唐朝宰相,也是一名诗人。李绅有一首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悯农》就出自李绅笔下。能写出这样一首诗的人,想必是最能理解民间疾苦的人,不过李绅的一生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光彩。吴湘案便是李绅为官路上的最大污点,他可能是为了报复,执意将吴湘判以死刑,实际上这是一场冤案。等李绅死后,吴湘得到平反,而李绅根据唐法,被处以“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
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都曾读过这首《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主要是想告诉大家,农民种田非常辛苦,希望大家要注意珍惜粮食。而说到这首诗的时候,想必不少人一定很清楚他的作者是谁。没错,他就是一个叫李绅的官员。
按理来说,有此觉悟的官员本应该是一位清官才对。但是实际上,李绅在当上官员后,便逐渐踏上了腐败之路,成了被朝廷和老百姓们唾弃的渣渣。
那么,写出《悯农》一诗的李绅,在当上官员后,最终会踏上腐败之路,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呢?
一、家道中落,李绅尝尽人间疾苦
李绅降生的那个家庭,条件刚开始是挺好。起码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官员,吃穿方面向来不用发愁。不过这种好日子并未维持多长时间,在李绅的父亲逝世后,年幼的李绅便跟母亲一起过上了非常凄苦的生活。好在李绅的母亲比较会打理生活,所以即便他们家的情况已经变得比较糟糕了,李绅照样有机会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不过李绅的科考之路走得也非常艰难,直到将近三十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
而在他没有考中进士之前,遭受了很多人的白眼。就算是到亲戚家去串门,也会被对方冷言冷语的讽刺一番。正因为如此,李绅才更乐意去跟那些条件远不如自己的农人接触。也正是因为有了跟农人们接触的机会,他才意识到普通老百姓们所过的生活,远比他所过的生活还要艰辛很多。于是,他在看到农人在烈日下种田的场景后,便写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悯农》。
二、进士及第后的李绅,情况并未发生明显的好转
二十七岁的时候,屡试不第的李绅总算顺利考中了进士,并因此得以踏上仕途。本来他以为如此一来,他的境遇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实际上,情况远没有他想得那么好。因为他当时的官职并不大,所以谁都能欺负他。他觉得这样很没意思,便干脆辞职去给别人当幕僚了。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伺候的那个人竟然生了谋反之心。为了不跟着对方一起担上谋反的罪名,他便想逃跑。只是还没等到他采取行动,对方就率先将他给关押了起来。直到对方被杀,李绅才得以重见天日。
后来,无权无势无财的李绅,去一座名为惠山寺的寺庙中住了一段时间。但因他当时的情况非常糟糕,所以连寺庙里的和尚都常常欺负他。也正是因为这样,原本心地善良的李绅,渐渐变得心狠手辣和不择手段。等到他因为巴结权贵而得势后,甚至还曾专门去报复过惠山寺的那些和尚们。而且自此以后,李绅便尝到了有权有势的甜头。甚至开始为了得到更大的权势而做更过分的事情,完全忘了他当初曾立下要当个清官的大志向。
三、得势后的李绅,过上了无比奢侈随心的生活
李绅得到了高官厚禄后,不仅无心为天下的百姓们谋福利,而且还让自己过上了足够奢靡的生活。他在家中养了很多歌妓,吃饭只吃食材中最精华的那一小部分。据说他吃鸡的时候,就只吃鸡的舌尖。剩余的部分,他通通会让人给扔掉。
于是每次厨房的厨师给他做这道菜,都得提前杀好数百只鸡才行。除此之外,每每遇到不服他管束或者他看不顺眼的人时,他便会瞬间化身成恶魔,然后想方设法将对方给弄死。正因如此,他经手过的案件中,才会出现那么多的冤假错案。
吴湘案中,有人认为李绅执意处死吴湘,是为讨好李党老大李德裕而实施的一次报复行动。吴湘的叔父吴武陵当年得罪过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两家是世仇。为了取悦李德裕,李绅将吴武陵的侄子吴湘也列为报复对象,因而罗织罪名,处其死刑。
按理来说,像李绅这样的人理应不得善终。但是实际上,李绅却得到了善终。他死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而且死后还得以被朝廷追封。好在他死之后,他经手的那些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所以没过多久,李绅的报应便都报在了他的子孙后代们的身上。
总结
如此一来,不光天下的百姓们纷纷咒骂李绅,就连他自己的那些子孙后代们,也都因跟他有血缘关系而感到无比羞耻。由此看来,李绅的结局也算不得有多好。若是他能坚守本心,踏踏实实做个能为百姓们出力的清官,最起码死后不至于会祸及子孙。可惜他曾经表现出来的很高的觉悟,全都被仇恨给弄没了,实在是有些可惜了。
-
安乐公主故意诬陷太子,背后目的是什么? 2024-01-09
-
为什么说刘洎死的冤?就因教授太子读书遭到妒忌而被陷害身亡 2024-02-02
-
李渊四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叫什么?一看就野心勃勃 2024-02-25
-
控鹤监是干什么的?狄仁杰为什么会反对设立 2024-01-27
-
唐初著名玄学家袁天罡,最后是怎么死的? 2024-02-12
-
李渊手中握有大权 面对李世民逼宫为何就将皇位交出去了 2024-02-2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