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太后和义渠王有孩子是真的吗?后来这两个孩子去哪儿了?
- 中文名:芈八子
- 别 名:宣太后
- 国 籍:楚国→秦国
- 民 族:华夏族
- 出生地:楚国
- 逝世日期:前265年
- 职 业:王妃→王太后
- 主要成就:在秦国掌权当政
- 计杀义渠王,灭义渠国
- 葬 处:芷阳郦山
- 谥 号:宣
- 中文名:芈八子
- 别 名:宣太后
- 国 籍:楚国→秦国
- 民 族:华夏族
- 出生地:楚国
- 逝世日期:前265年
- 职 业:王妃→王太后
- 主要成就:在秦国掌权当政
- 计杀义渠王,灭义渠国
- 葬 处:芷阳郦山
- 谥 号:宣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宣太后和义渠王有孩子是真的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芈八子是一个神奇人物,她的人生轨迹十分契合秦国的历史。她和许多当时的女人一样社会地位不高,当初也只是正妃的一个陪嫁,但是命运这个东西从来都是玄乎其玄的,开局好的人结局不一定圆满,起初强势的国家不一定能够一统天下,这样的例子犹如长河之中的流沙一样繁多,可是芈八子却硬生生的靠着子女的努力把自己从一个陪嫁侍女变成了大秦第一位掌控朝廷的实权太后,封号宣太后。后面还给义渠王生育了二个孩子,这二个孩子的命运到底怎么样了呢?
芈八子的初始人生与义渠国的来历
后人只记得荣华,难以追忆当年。宣太后的真名叫做芈八子,出身于楚国。她与秦惠文王的婚姻是一场巧合,也是一场必然。当时的秦国出于政治目的,早就和楚国建立起了联姻制度,而当时的芈八子正是作为陪嫁者的身份来到秦国的,所以说芈八子能够让秦惠文王喜欢上她是有一定的碰巧成分在里面的。那要说必然的原因了,秦惠文王亦是一代求贤若渴的君主,在深入的了解中,他对于芈八子的精明与聪慧早已看在眼里,将其纳为妃子足可以为自己一统天下出谋划策,何乐而不为呢?
义渠国是秦国西部的一个夷狄国家,因为处于边境,素来和秦人有交往,同时也和周边其他“蛮夷”也有往来,因而这个国家吸收了秦国与西戎的诸多社会特色。他们在当地以放牧为生,部落居民从小就是在马背上长大,到成年之后就是一个现成的骑兵。不过令秦国头疼的是每当秦国派兵东出的时候,义渠国就经常出兵劫掠秦民,干扰其生产。
义渠人靠着他们的“来去如风”和几万人级别的骑兵部队让秦国一直拿他们没有办法,每次秦国对于义渠国的反击战争都是顾头不顾尾,达不到斩草除根的效果。
但芈八子她却不同,她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待义渠国。当时义渠王前来朝贺,宣太后便与义渠王勾搭上了,因为秦孝文王当时刚死没多久,芈八子年轻守寡耐不住寂寞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宣太后为义渠王生下二个孩子就实在是骇人听闻了。
宣太后与义渠王二个孩子的命运
宣太后在历史之中也的确是一个强人,她当时和义渠王生下二个孩子的事情已经是朝野共识,甚至说整个天下都已经清楚了,这样的人生经历与后面秦始皇生母赵姬十分相似,二个人都是给先帝戴了绿帽子,但是性质却明显不同,芈八子告诉了现任国君,此举是为国家谋划,而赵姬则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二人不可一概而论。
当时义渠王与宣太后生下两个孩子的时候还是秦昭襄王元年(前306),这两个孩子也是在宫中接生的,这么大的事情,秦王不可能不知道,当时也肯定在宫中短暂寄养过一段时间,但是长期养在宫中肯定是不行的,你让现任秦王的脸面往哪里放。
所以后面义渠王又带着这二个孩子回到了义渠国,按照他在自己国家之中的地位,不可能养活不了二个孩子。当时因为这二个孩子的原因,义渠王完全放松了对秦国的警惕,且在后面的时间里每年按时朝贡,也按时和宣太后幽会,这样持续了数十年的时间,到34年后,宣太后在甘泉宫击杀了义渠王,从这里可以看出宣太后手段之毒辣。
老义渠王一死,义渠国中的王位就空缺了出来,当时距离那两个孩子出生都已经三十多年了,他们如果没有全部夭折的话也一定长大成人了。夷狄的习俗就是让儿子继承自己父亲所有的家产,当时他们二个人肯定为了继位而内斗不休。所以后面秦国发兵攻打义渠国才会那么轻松,至于这二个孩子的生死一直都是一个谜团,史书之中也没有明确记载,有可能死于战乱之中,也有可能被贬为庶人。
秦宣太后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他从底层爬到了整个天下的最高层,掌控秦国时局几十年,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色相,为了秦国的后方安宁她可以忍辱负重。
在面对抉择的时候她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杀死义渠王,她是秦国的功臣,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内部安定了,才有机会抵御外侮和统一天下,只是这个过程之中,宣太后牺牲的毕竟是自己的两个亲生孩子。
-
同样都是宣太后的男宠 魏丑夫和嫪毐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2023-12-27
-
春秋战国楚庄王酷爱鱼糕的故事 2023-12-14
-
没人敢娶的奇丑女如何当上皇后 2023-12-20
-
崤山大战 2023-12-08
-
二千多年前富可敌国的商人吕不韦的眼光 2023-12-22
-
秦惠王赢驷的生平简介 历史上赢驷是个什么样的人 2023-12-1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