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荆轲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名人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荆轲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司马迁记述了五个刺客的故事,其中关于荆轲的故事所占篇幅最多。
但是与其他四个刺客相比,荆轲却是最不成器,最失败的一个。
曹沫挟持齐桓公,全身而退,尽归三战所失之地;
专诸刺杀吴王僚,身死功成,但荫及子孙;
聂政刺杀侠累,毁容自屠,死守秘密;
最不济的豫让,还对着赵襄子的衣服刺了几下,然后悲壮地自杀;
而荆轲刺秦王,除了像妇人掐架那样扯断了秦王的袖子外,不但毫发未伤及秦王,还把自己的性命搭了进去。
荆轲虽然蒙司马迁的垂青在历史上得以显名,但就其本人的表现来说,并无可圈可点之处。
荆轲本来是卫国人,年青时喜欢读书、击剑,曾经凭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可是卫元君没有任用他。
荆轲四处漫游,经过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就逃走了。
路过邯郸,与鲁句践下棋发生争执,鲁句践呵斥他,他又无声无息地逃走了。
后来荆轲漫游到燕国,与一个杀狗的屠夫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成为死党,整天在集市上喝酒唱歌。
荆轲实际上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太子丹把刺杀秦王这样的大事托付给他,无异于缘木求鱼,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引火烧身。
说他成事不足,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武艺不精
荆轲的剑术其实很一般,鲁勾践在他死后对他的剑术评价就不高。
他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太子丹交给他的任务。他说:“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这不仅是谦虚,实际也是有点自知之明。
后来经不住再三请求,才勉强答应下来。荆轲被太子丹奉为上卿,住进了豪华舍馆,太子丹每天都来拜望他,供给他好吃好喝,车马美女尽其享用。
荆轲大概是被这种锦衣玉食的幸福生活陶醉了,忘了自己的使命,以至于太子丹不得不催促他动身。
后来行刺的准备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荆轲还是迟迟不走,说是在等一个朋友。
看来,荆轲对刺杀秦王这件事,自己心里也没底。
其二,意气用事
荆轲由于底气不足,想依赖朋友的帮助,可是这位朋友却迟迟不来。太子丹沉不住气,不断催促他动身。
荆轲爱面子,认为太子丹伤了他的自尊,于是一赌气带着秦舞阳先走了。
荆轲在条件还不很充足的情况下仓促行事,大大降低了成功的几率。
其三,用人不当
荆轲跨国行刺,总得有个帮手。太子丹于是派秦舞阳给他做助手。
秦舞阳是个什么样的人,在燕国人眼里,秦舞阳可是个勇士,他十三岁杀人,别人都不敢正视他。
可是就是这么个勇士,一见秦王,居然吓得“色变振恐”,更不要说跟在荆轲后面动手了。
秦舞阳不但没有起到助手的作用,反而引起敌人的怀疑,让敌人早有了思想准备。
其四,目的不定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荆轲。
太子丹一开始给荆轲交代的任务是像曹沫挟持齐桓公那样挟持秦王,逼他归还占领的土地,实在不行就杀死他。
正是这个馊主意,才直接导致了荆轲行动上的失败。
当年曹沫挟持齐桓公,是在双方都约定不带武器的情况下实施的,而且地点在齐鲁边境,双方势均力敌。
现在荆轲深入虎穴,想在虎口拔牙,无异于自取灭亡。
退一步说,即使荆轲凭一时之勇制服了秦王,也只是纸上的约定,秦王一反悔,燕国的土地还会得而复失。
如果荆轲一开始就抱定刺死秦王的目的,凭他手中的毒剑,或许可以一刺成功。
说他败事有余,不仅因为他在被太子丹供养其间浪费了大量财物,更因为他擅作主张,自毁长城。
荆轲为了取信于秦王,劝太子丹把大将军樊於期杀了,然后把他的头颅献给秦王。
可是太子丹不忍心这样做。荆轲于是自己找到樊於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痛痛快快地自杀了。
荆轲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让樊於期白白死了一场,从而削弱了燕国与秦国抗衡的力量,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荆轲死后,秦王勃然大怒,立即发兵攻打燕国。燕王为了讨好秦王,把太子丹杀了。
但是五年以后,燕国还是被秦国灭了。这期间,荆轲拱手献给秦王的地图,肯定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吧。
“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循着一定的内在规律进行的,像行刺这样偶然的突发事件也许会暂时影响历史进程的轨迹,但总的趋势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某次独立行动而改变。
鲁迅先生对此有精到评价: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
因太美被赐给皇帝,揭秘楚威王宠妃莒姬的凄惨一生 2024-02-08
-
赵武灵王倡导的胡服骑射不算改革变法 2023-12-22
-
赢驷和秦穆公是什么关系 赢驷为什么要车裂商鞅 2023-12-18
-
秦孝公变法的最大功臣,商鞅下场为何会那么惨? 2024-02-27
-
鲁桓公是谁 鲁桓公之死真的是由乱伦引起的吗 2023-12-14
-
二千多年前富可敌国的商人吕不韦的眼光 2023-12-2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