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北伐一次就成功了?
- 中文名:韩信(公元前231~公元前196)
- 国籍:中国(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淮阴(今江苏淮安)
- 出生日期:公元前231年(辛丑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196年
- 职业:大将军、左丞相
- 主要成就: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
- 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
- 封爵:齐王→楚王→淮阴侯
历史名人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韩信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韩信北伐一次就能成功,为何诸葛亮五次都失败了?原因很简单汉中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四川盆地的北大门。它的存在,既阻挡了外地入侵,也不利于防守一方的出击。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汉中攻入关中平原的,似乎只有韩信一人。诸葛亮曾五次北伐,均告失败。
秦亡后,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占据梁、楚九郡,定都彭城。他违背了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封到巴、蜀,并将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给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堵住了刘邦北上的出路。最后还是张良重金贿赂项伯,为刘邦求来汉中郡,刘邦这才完整地占据了巴、蜀以及北大门汉中。
大门在自己手里,就等于占据了出击的主动权。天下分封已毕,刘邦势力弱小,无力与项羽抗衡,于是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在入蜀后烧毁了子午谷的栈道,以示无东顾之意。刘邦入蜀后励精图治,恢复生产,养精蓄锐,伺机出川。
韩信明修子午谷栈道,暗度陈仓道。攻下陈仓,就意味着打开了北上的大门
很快,机会来了,齐相田荣不满项羽的分封,在山东作乱,项羽率军前去平定。刘邦以韩信为将,决定东向与项羽争霸。汉中和关中之间横亘着秦岭,有四条路可走,如何突破关中三王的封锁呢?韩信很是费了一番周折。他以周勃、樊哙为先锋,命令他们修复子午谷的栈道。章邯不以为意:照这种修法,修三年也修不完。尽管如此,章邯也没有大意,把主力调至子午谷口防御汉军。
趁着三王的注意力被吸引,韩信率主力从陈仓道翻过秦岭,悄悄抵达陈仓发起突袭。章邯听闻大惊,仓促之间率军驰援,被韩信打败。陈仓一失,东进的道路被打通,汉军沿着渭水乘胜追击,围困章邯于废丘,司马欣、董翳投降,攻占了整个关中。至此,刘邦完全占领了关中、陇右、汉中、巴、蜀地区,关东是纷乱的诸侯,和秦灭六国前的局面何其相似。
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突出汉中,占领了富饶的关中平原。韩信光是凭借暗度陈仓之功,就足以跻身名将之列。
四百年后,天下大乱,刘备占据汉中和巴蜀,注定要重走一遍祖先走过的路。可惜天命不在汉,诸葛亮呕心沥血,立志兴复汉室,先后进行五次北伐均告失败。按理说,诸葛亮北伐的路线和韩信几乎一模一样,为何一成一败呢?
其实,并不是诸葛亮用兵不如韩信,而是在诸葛亮时代,秦蜀之间的地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公元前156年的武都大地震,导致古汉水改道,不再流向汉中盆地。韩信北伐的时候,可以通过古汉水运兵运粮,不用担心后勤问题。诸葛亮就惨了,失去了古汉水这条航道,即便发明了木牛流马也解决不了问题,一百斤粮食,倒有八十斤消耗在了路上。诸葛亮数次北伐,明明占尽优势,都因为粮食不足而退兵。
另外,兵法讲究出奇制胜,前人用过的办法不具备突然性,突袭的效果大打折扣。第一次北伐走的祁山道,因失街亭而功败垂成;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走的就是韩信走过的陈仓道,结果被曹真提前识破,派郝昭守陈仓,诸葛亮进攻了二十多天都没能攻下来。第三次是防守反击战,得到了武都、阴平二郡;第四次走的是祁山道,目标是还算富庶的陇右地区,本来已经占尽优势,因李严谎报粮草不足而仓促退兵;第五次北伐走的是褒斜道,打到谷口的五丈原时,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饮恨逝世。
诸葛亮为何不走子午谷呢?从图中可以看出,走子午谷可以直抵长安城,魏延曾献上“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否决。很大原因在于,民心在魏不在己。诸葛亮虽然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却得不到关中老百姓的支持,即使打下来也守不住,以攻代守的北伐就成了赌国运的大决战。诸葛亮用兵谨慎,既赌不起,也不敢赌。
韩信之所以能兵出关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沾了刘邦的光。刘邦攻入咸阳时废除苛政,约法三章,而赢得了民心;项羽因坑杀二十万关中降卒而导致秦人愤恨。民心此消彼长,关中父老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韩信才能顺利攻入关中
总之,战争的成败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汉朝失去了号召力,诸葛亮能力再强,也不可能逆天改命,这就是鲁肃断言“汉室不可复兴”的原因。
-
如果当初是刘据当上皇帝 汉朝又会是什么样的 2024-02-14
-
汉武帝这边的思念刘据 汉武帝为什么还要杀刘据的后人 2024-02-03
-
是谁拒项羽四十万大军于关外?揭秘鸿门宴的起因 2024-01-17
-
西汉著名大臣,揭秘东方朔娶妻的奇葩要求 2023-12-31
-
董卓权倾朝野,盖勋为什么还敢逼他道歉? 2024-02-06
-
盘点东汉末年的三大诸侯,有实力为何不称霸? 2024-01-2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